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
guolei@gf.com.cn
报告摘要
第一,理解gdp目标的角度之一是中国经济未来十五年的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隐含的是较2020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一目标倒推2021年开始的1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要在4.7%左右。考虑到经济增长率一般是逐步下台阶,需要把目标往前赶才能更有保障,即“十四五”期间增长目标需要更高。
简单按匀速估算,如果第一个五年平均5.3%、第二年五年平均4.8%、第三个五年平均4.2%,就可以实现2035年目标。如我们把2020-2021年两年平均的5.1%当作疫情影响下的“十四五”首年增速,那么2022-2025年均在5.3-5.5%将是合理的。如我们把2021年按实际增长8.1%来看,则2022-2025年均5%、第二个五年平均4.5%、第三个五年平均4.1%可以达到目标,即2022年也至少需要5%。
第二,理解gdp目标的角度之二是“十四五”就业目标。政策在制定gdp目标的时候,就业是重要考量之一,比如2017年报告起草组曾解释“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190万到200万人的就业”。“十四五”期间总的就业目标是5500万以上,对应每年1100万左右。而年度就业目标一般是区间稳定的。比如2014-2016年每年目标都是1000万,2017-2019年每年目标都是1100万;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修为900万;2021年又重回1100万,估计2022-2025年大概率继续维持1100万的水平,对应“十四五”的5500万。
近年一个点的实际gdp增长带动多少就业?2018和2019年分别是202万、225万,2020-2021如果视为一个整体,则为240万左右;但考虑到2020-2021年的特点之一是出口高景气,出口带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导致就业吸纳能力会偏强;2021年四季度已经下降到年化的224万。2022年如果按210-230万大致估算,则1100万新增就业岗位需要的gdp增速为4.8-5.2%。从政策制定稳妥性的角度,估计会把目标定在5%以上。
第三,理解gdp目标的角度之三是实际gdp同比在目前趋势下的大致区间,毕竟作为目标,要兼顾需要和可能。2021年三季度、四季度实际gdp环比分别为3.7%、10.1%,其中近年三季度的环比季节性在4.2-4.8%之间,四季度的环比季节性在8.8%-10.8%,显然,由于三季度显著偏低(限电限产),导致四季度环比略偏高。
对2022年来说,如果我们按四个季度环比季节性的低位去判断(-16.3%、10.8%、4.2%、8.8%),则实际gdp增速大致在5.5%左右。这轮地产下行趋势更强,上半年不排除会较季节性更低;但在稳增长的背景下,下半年不排除会高于环比假设。
第四,理解gdp目标的角度之四是各地的gdp目标。2019年底国家统计局启动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统计局指出,实施统一核算改革后,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将实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衔接。目前各省市两会召开,gdp增长目标陆续公布。其中北京目标是“5%以上”,上海目标是“5.5%”,广东目标是“5.5%左右”, 这几个省市都是经济重镇,其年度目标对于我们理解全国目标具有很大的参考性。浙江近年gdp目标一般都略高于全国,其2022年是“6%左右”。
正文
理解gdp目标的角度之一是中国经济未来十五年的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隐含的是较2020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一目标倒推2021年开始的1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要在4.7%左右。考虑到经济增长率一般是逐步下台阶,需要把目标往前赶才能更有保障,即“十四五”期间增长目标需要更高。简单按匀速估算,如果第一个五年平均5.3%、第二年五年平均4.8%、第三个五年平均4.2%,就可以实现2035年目标。如我们把2020-2021年两年平均的5.1%当作疫情影响下的“十四五”首年增速,那么2022-2025年均在5.3-5.5%将是合理的。如我们把2021年按实际增长8.1%来看,则2022-2025年均5%、第二个五年平均4.5%、第三个五年平均4.1%可以达到目标,即2022年也至少需要5%。
2020年11月3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
纲要指出2035年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的制定标准大致是什么?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进一步指出“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见,gdp或者人均收入较2020年再翻一番,是关于2035年“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的主要参照。按照世界银行数据,2020年人均gdp在1.043万美元左右,那么如果翻一番大约在2.1万美元左右。
人均gdp的变化包含着人口、汇率、平减等因素,其长期测算存在较复杂的假设和较大的不确定性。翻一番的界定是“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即并不是一个完全精确的范畴。从这一目标的实质性意义来说,我们按实际gdp总量来理解。按照翻一番的目标,则2021-2035年的15年中,gdp年均复合增速需要在4.7%左右。考虑到经济增长率一般是逐步下台阶,政策需要把目标往前赶才能更有保障,即“十四五”期间增长目标需要更高。简单按匀速估算,如果第一个五年平均5.3%、第二年五年平均4.8%、第三个五年平均4.2%,则可以实现2035年目标。如果我们把2021年gdp增长率理解为5.1%(2020-2021年受疫情影响,两年平均的5.1%大致代表十四五首年的增长绩效),那么2022-2025年均在5.3-5.5%是合理的。
如果我们以疫情影响后的2020年gdp当作基数,即我们把2021年按实际增长8.1%来看,则2022-2025年均5%、第二个五年平均4.5%、第三个五年平均4.1%同样可以达到目标。这种情况下2022年也至少需要5%。
理解gdp目标的角度之二是“十四五”就业目标。政策在制定gdp目标的时候,就业是重要考量之一,比如2017年报告起草组曾解释“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190万到200万人的就业”。“十四五”期间总的就业目标是5500万以上,对应每年1100万左右。而年度就业目标一般是区间稳定的。比如2014-2016年每年目标都是1000万,2017-2019年每年目标都是1100万;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修为900万;2021年又重回1100万,估计2022-2025年大概率继续维持1100万的水平,对应“十四五”的5500万。近年一个点的实际gdp增长带动多少就业?2018和2019年分别是202万、225万,2020-2021如果视为一个整体,则为240万左右;但考虑到2020-2021年的特点之一是出口高景气,出口带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导致就业吸纳能力会偏强;2021年四季度已经下降到年化的224万。2022年如果按210-230万大致估算,则1100万新增就业岗位需要的gdp增速为4.8-5.2%。从政策制定稳妥性的角度,估计会把目标定在5%以上。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设定全年gdp增长目标、新增就业目标、单位能耗目标、cpi控制目标等,这些目标之间都是需要相互匹配、过程自洽的。
比如2017年,在解释gdp目标为什么定为6.5%的时候,《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指出“经济增速的底线,就是为了保就业。只要就业上不出问题,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一点、略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按目前的弹性系数,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190万到200万人的就业,6.5%左右的gdp增速,就能实现1100万人以上的年度就业目标。”
他这里说的190万到200万人的就业,也是存在经验数据上的支持的。以2016年、2017年的实际gdp增速和新增就业人口事后数据来看,这两年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分别可以带动192万人、194万人的就业。
单位gdp带动的就业经验上不断上升,比如2012-2013年分别为161、169万;2014年为178万;2015年为186万;2016-2017年分别为192、194万;2018年为202万;2019年为225万。
如我们把疫情影响下的2020-2021年视为一个整体,1186万、1269万的新增就业对应两年年均新增就业人数1227万,5.1%的年均复合gdp增速之下,每个点的gdp创造就业岗位240万左右,要略高于2019年的225万。
我们理解它一则与力度较大的“六稳六保”有关;二则与出口景气度较高有关,出口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主要驱动力量,与就业指标相关度较高。
此外,2021末已经到不了240万这一数字。2021年四季度的月度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88万、74万、62万,同比增长分别为-20.7%、-17.8%、-27.8%;季度年化为896万。以四季度4.0%的gdp粗略估算,单位gdp对应的新增就业人数已经下降为224万。
2022年如果按单位gdp带动就业210-230万大致估算,则1100万需要的gdp增速为4.8-5.2%,其中220万对应的gdp增速为5%。
理解gdp目标的角度之三是实际gdp同比在目前趋势下的大致区间,毕竟作为目标,要兼顾需要和可能。2021年三季度、四季度实际gdp环比分别为3.7%、10.1%,其中近年三季度的环比季节性在4.2-4.8%之间,四季度的环比季节性在8.8%-10.8%,显然,由于三季度显著偏低(限电限产),导致四季度环比略偏高。2022年如果我们按四个季度环比季节性的低位去判断(-16.3%、10.8%、4.2%、8.8%),则实际gdp增速大致在5.5%左右。这轮地产下行趋势更强,上半年不排除会较季节性更低;但在稳增长的背景下,下半年不排除会高于环比假设。
在年度报告《固本,培元》中我们曾经用环比递推的方法做过2022年gdp增速范围的预测。当时2021年四季度gdp数字还没出来。目前我们可以做一个更新。
2021年三季度、四季度实际gdp环比分别为3.7%、10.1%。
其中三季度的环比季节性在4.2-4.8%之间,2014-2019年分别为4.3%、4.2%、4.8%、4.7%、4.5%、4.4%;
四季度的环比季节性在8.8%-10.7%之间,2014-2019年分别为10.7%、10.7%、9.1%、9.0%、8.8%、8.8%。
显然,2021年三季度的3.7%显著低于季节性,导致四季度10.1%的环比略偏高;如果两个季度间更均衡一点,它相当于三季度环比增长了4.4%叠加四季度环比增长了9.4%。
如果2022年的四个季度都按环比季节性的低位大致测算,一季度按-16.3%(2014、2015、2017、2018、2019年一季度环比分别为-16.2%、-16.3%、-15.8%、-15.7%、 -15.9%);二季度按10.8%(2014-2019年分别为10.8%、10.8%、11.3%、11.2%、10.9%);三季度按4.2%;四季度按8.8%,则2022年实际gdp增速大致在5.5%左右。
理解gdp目标的角度之四是各地的gdp目标。2019年底,国家统计局启动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统计局指出,实施统一核算改革后,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将实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衔接。目前各省市两会召开,gdp增长目标陆续公布。其中北京目标是“5%以上”,上海目标是“5.5%”,广东目标是“5.5%左右”, 这几个省市都是经济重镇,其年度目标对于我们理解全国目标具有很大的参考性。浙江近年gdp目标一般都略高于全国,其2022年是“6%左右”。
2019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动员部署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的决策部署,动员安排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统计局指出,实施统一核算改革后,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将实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衔接。
北京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上海把2022年gdp目标设定在5.5%。上海市市长龚正指出,这一目标兼顾了当前和长远,综合考虑了需求供给和预期面临的压力。
2022年广东省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进出口总额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
2022年浙江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调查失业率5.5%以内。
浙江的历年目标一般略高于全国。比如2021年全国gdp目标是6%以上,浙江gdp目标是6.5%以上;2019年全国gdp目标是6-6.5%,浙江目标是6.5%左右。
核心假设风险:宏观环境超预期;流动性环境超预期。
郭磊篇
吴棋滢篇
贺骁束篇
钟林楠篇
王丹篇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来源: mp.weixin.qq.com/s/?id=53aaac75a2b9a106bdb0e432e2a716e1&source_url=https://mp.weixin.qq.com/s/okf5p5dauzyx2o-e3cnh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