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对我国提高产业和经济发展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意义重大。而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就需要针对当前我国产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有的放矢,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政策
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我国现行的产业政策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产业政策的选择性过强,产业政策过宽过细,产业政策与宏观政策、微观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之间的协调性不强,部分产业政策与当前国际经贸规则存在明显冲突等。这不仅妨碍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对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影响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不利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改变这种状况,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一要加快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功能性产业政策的转变步伐。随着我国产业体系日趋庞大复杂,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选择性产业政策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下的产业发展逻辑。因而需要加快由差异化、选择性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从偏重替代市场、限制竞争的产业政策向以竞争政策为基础、更能发挥创新作用和增进有效市场的产业政策转变。减少政府对特定产业的直接干预,大幅度减少政府通过“产业指导目录”等方式直接选择产业、指定企业的做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实质性减少绝大多数行业的前置性准入限制,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强化产业政策完善市场功能和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
二要加强产业政策与创新政策、竞争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开放政策等相关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具体包括:第一,加强产业政策与创新政策协调。围绕实现“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先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的战略目标,产业政策要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突破上,强化对重大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政策支持,突出对关键产品、关键基础元器件和零部件、关键软件系统、关键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卡脖子”技术和人才培养的支持。第二,加强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协调。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在产业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上更加注重引入竞争机制,使产业政策助力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竞争政策促进产业政策有效实施。第三,加强产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宏观政策应符合产业中长期发展需要,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慎用产业政策作为实现短期宏观调控总量目标的政策工具。第四,加强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协调。产业政策要考虑区域发展战略、城市群发展、区域发展基础和潜力、地区经济差异、城乡一体化,明确不同地区的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避免地区间过度重复建设。区域战略、规划与政策要考虑产业集聚、产业配套、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特点,主动融入全国、全球生产流通和消费网络,引导和推进有本地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发展、链式发展。第五,加强对产业政策与开放政策的协调。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治理,提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让符合国际规则的产业政策更多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方案。
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以强大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做支撑。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频频打压我国高科技企业、推动与我国“技术脱钩”的当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亟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打破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装备“卡脖子”遏制,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重塑并加快形成产业与经济发展新优势,壮大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数量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为此,一是需要建设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继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进政、产、学、研、用各主体深度融合和全方位协同,培育政、产、学、研、用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解决好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等问题,促进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效率大幅度提高,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要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拆除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和创新产品应用生态,使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内的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实现共存共生、共同进步的良性运转。
二是需要加大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围绕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产业链重点环节的瓶颈制约,集中力量做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加大重点领域科技投入力度,引导和组织优势力量下大力气解决产业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解决基础软件、先进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赶超机遇,统筹策划重点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布局,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生物制造和基因编辑、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超前部署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为解决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缺芯少核”问题提供战略性技术储备和尊龙体育官网的技术支持。
三是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加强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建设,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实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研究,强化不同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积极开发学科发展方向,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推出一批重大原创发现、重大原创理论、重大原创方法,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解决技术装备“卡脖子”问题提供更多源头支持。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既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又具有公共品属性。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基础,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持续完善,整体质量显著提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别是与建设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设施整体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还不高,发展动力还不足,支撑保障能力还不够强大。
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要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发展以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二要聚焦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三个重点,建设更加完备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三要以油气电为重点,完善勘探开发和产运储供销体系,优化电力市场和输送通道布局,加快能源供应多元化和智能化,推进能源革命。四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责任编辑:张月英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