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本文刊于3月2日金融时报。
对于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全国各地将近13万名网友在《金融时报》推出的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在投票中,“乡村振兴”一项拔得头筹,得票率高达36%。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月25日,由国务院扶贫办整体改组而来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大家非常关注,今年两会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有何举措?如何做好衔接,同时防止脱贫人口返贫?
紧随其后的是“gdp首破百万亿元”“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投票人数均超30%。上海的段先生告诉记者,他就是选择了这三项。“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正增长,老百姓(66.580, -2.96, -4.26%)能安居乐业,真的来之不易。我们打了场硬仗,当然也是场胜仗。所以我非常关注宏观经济如何走,今年两会将有什么新政策,如何进一步摆脱疫情带来的阴霾。”
在疫情影响下,我国正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诸多问题等待答案——如何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纾困工作?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否还能稳步推进?“十四五”规划将在哪些方面着力?网友票选出的这些问题,是“天下事”,也是我们所关注的“身边事”。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重要文章
在今年的调查中,有36%的网友认为“乡村振兴”是2021年最重要的议题。
屋顶萦绕着袅袅炊烟,田间盛开着朵朵鲜花,这是无数中国人记忆中家乡最美的风景。现在,蜿蜒曲折的高速公路将偏远农村和城市连接起来。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不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脱贫攻坚的衔接,乡村振兴不仅是防止返贫、提高脱贫质量、提升脱贫群众幸福指数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更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着力点,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应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终极目标,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农业基础,振兴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强化投入保障,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向‘三农’倾斜,发挥财政投入引导,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刘英表示,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创新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综合运用银行、证券、保险等打出金融组合拳,撬动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实现绿色转型,让乡村振兴成为新增长点、新宜居区、新模范地。
经济增速备受瞩目
“疫情在今年还会不会对经济有所冲击?这与大学生能否更好就业,老百姓工资赚多少息息相关呀!”谈起今年两会最关注的问题,北京的程女士感慨道。
于不平凡之年书写非凡答卷。去年,中国gdp总量首破百万亿元,并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全年gdp增长2.3%。另外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7%。这份成绩单来自一年来全国人民的顽强奋斗。
另外,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出当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如gdp、就业、cpi、国际收支、赤字率(国债和地方债)、居民收入、减贫人口、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等,但受突发疫情影响,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有网友在投票留言区表示,“随着经济稳定复苏,今年两会是否会重提经济增速目标?”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提出在严格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持续做好2021年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切实落实好“六稳”“六保”要求,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走出困境。从调查来看,大家非常关注今年两会上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将有何表述,小微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将有哪些利好政策更好帮助其纾困?
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
民生话题自然也是网友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养老”话题频频登上热搜。“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在此次排名中进入前列。
“现在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得保证退休之后的日子也有足够的钱花。”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杨先生虽然离退休还很远,但早已开始未雨绸缪。“一提到养老金就想到‘养命钱’,我比较关心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后对个人生活,特别是对养老的影响”,在他看来,安全至上应该是养老金投资的第一要义,他也希望今后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上能有更多的资产配置选择来分散风险。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三个层次中,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健全,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个平台已覆盖近十亿人。作为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并覆盖5800多万人。而作为第三层次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没有出台,体系框架相对滞后。
在各方期许下,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进展提速。2月26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人社部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框架下系统谋划、整体设计第三层次制度模式。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总结国内一些试点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思路,即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将紧锣密鼓推动政策出台。
绿色金融领跑全球
有重点,亦有亮点。除了关心“中国经济大方向到底怎么走”之外,从本次两会热点调查可以看出,2021年有不少新的亮点出现。例如有17%的参与者投了“绿色金融”一票,使其“跻身”榜单前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协同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山东的张女士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绿色金融”,是因为环境、气候和资源都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希望通过绿色金融发展达到支持环境改善的作用。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定为2021年八大工作重点之一。这意味着,在“十四五”乃至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减排降碳、低碳发展都将是我国环境治理甚至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主题。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未来30多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碳中和因此将为绿色金融带来巨大机遇。
目前来看,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已经取得不少成就。绿色贷款余额超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居世界第二。今年2月7日,交易商协会推出首批6只碳中和债试点,参与发行的企业包括三峡集团、华能国际(4.220, 0.08, 1.93%)等,多家企业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于碳减排效益显著的项目。
地区性绿色金融改革也在相继落地。3月1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颖介绍,“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打造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将加强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沟通,争取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等政策措施优先在副中心试点,积极落实各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任务。
此外,相关法律政策也在加快制定中。今年3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是我国首个地方制定的绿色金融条例,也是继欧盟之后的全球第二个绿色金融条例。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