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聚焦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引领带动能力,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京津冀三地应围绕这一目标,在紧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推动产业转移升级、统筹协调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促进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体制机制全面深入对接等方面切实发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战略实施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京津冀地区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气污染防治、区域交通一体化等诸多领域都实现了较大进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重大战略承担着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的重要使命。当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抓住有利机遇、应对困难挑战,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在巩固前期重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抢抓机遇 迎接现实挑战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在,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
从挑战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种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在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发展、利用外资和承接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等方面,京津冀三地都将面临压力,还有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从机遇来看,我国国内发展环境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分有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些都将为京津冀三地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提升提供动力支持,同时也能为更好解决三地市场分割、要素流动不畅等现实难题营造良好环境。
用足用好这些有利条件,京津冀协同发展还需完成稳增长与转方式并举的艰巨任务。具体来看,北京既要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深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又要凸显“四个中心”功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天津要利用自身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发展智能科技产业,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河北要在“去产能”中加快调优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
着眼全局 解决重大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和复杂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着力解决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是深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目前,北京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有所缓解,但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有效吸引和承接北京中心城区的高端产业转移,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对此,需有的放矢,以务实举措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培育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各具优势,但总体上看,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依然不高,特别是缺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而培育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良好的要素条件和创新生态。京津冀三地需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协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培育和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现实路径。
三是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也要看到,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目前依然较多依靠行政手段,治理方式也比较单一,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有待增强。对此,需重视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探索能够激发微观主体积极性主动性的治理机制、治理模式以及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全面推进有利于协同发展的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京津冀三地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诉求和操作路径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要素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安全生产监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下一步需以深化体制改革为抓手,以改革牵引协同发展,抓紧出台细化的实施方案。
谋篇布局 实现重点突破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此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抓好谋篇布局,加速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用好市场手段促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需在用好行政手段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疏解不畅、承接受阻、信息不透明等现实问题。在强化内部动力的同时还要增强外部牵引,加快推进北京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的要素流动和联动发展。在河北、天津统筹布局建设一些产业承接功能较强、营商环境较好、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合作园区,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打破行政分割,促进优势互补和功能提升。
创新协作模式推动产业转移、升级。京津冀三地应发挥创新资源比较集中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吸引境内外资本推动区域产业整合,通过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布局带动形成若干条跨地合作的产业链,进而为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创造基础条件。同时,三地还应支持平台型园区开发企业托管本区域内的产业园区,探索形成“多个产业园区、一个市场主体运作”的产业协作模式,让更多高成长创新企业能够在更大区域范围内配置资源,激发更大的产业发展动能。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统筹协调。“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需要更加注重区域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做好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山海统筹等方面下功夫。
促进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京津冀三地可借助新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的力量扩大优质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发展模式从“互联网 ”向“智能 ”升级,将公共服务的供需精准匹配起来,着力解决百姓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发展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就业培训等,不断缩小京津冀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差距。
推进体制机制全面深入对接。目前,京津冀三地体制机制改革不同步、政策执行尺度不一致、各类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较为突出。下一阶段,要着力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需对重点领域的政策、标准以及相关体制机制进行梳理和比对,确定循序渐进的一体化方案,按照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强落实。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
责任编辑:陈静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