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作者梁宇峰
(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 lixunlei0722)
三年前,我曾经为梁宇峰博士《长期的力量》一书写过序,这次又为他的力作《常识的力量》写序。我经常挂在嘴里的一句话就是:相信逻辑,不要相信奇迹。所谓逻辑,其实就是常识。十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投资者为何爱讲故事不爱算估值》,这或许与我们传统思维习惯中辩证逻辑强,形式逻辑相对弱有关。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偏弱。这可以从文字起源说起。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是象形文字),虽然目前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但仍属于表意文字,音、形、意相互联系,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因此,从文字的演进再结合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实例,大致可以看出,东方传统思维的特征大体是归纳能力强,逻辑演绎推理弱,辩证逻辑能力强于形式逻辑;注重局部与个案经验,忽视整体思维,缺少理论框架。从表意文字到写意绘画,再到如今给予新股、科创板或新兴产业较高的估值,这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呢?
以下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梁博士对其新作《常识的力量》的一个深度而系统的诠释,供大家品味其中的哲理。
李迅雷
2022年3月4日
无常识,不投资
常识在投资中至关重要。查理·芒格认为,伯克希尔·哈撒韦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秘诀就是追求基本的道德和健全的常识。每一棵韭菜和每一个荒唐决策的背后,都刻着四个字“缺乏常识”。古今中外,资本市场持续上演一幕幕的荒诞剧,这些荒诞剧的背后,都是缺乏常识的表现。如果我们违背常识,投资将等同于博傻游戏,虽有可能因为运气好而在一定阶段取得好成绩,但长期来看,一定会输得一塌糊涂。
故事1:快手上市和估值“梯云纵”
2020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不断提升,2021年初快手在港股上市,开盘市值达到惊人的1.2万亿港币,后来一路上涨,最高市值到过1.8万亿港币。对于一个流量被抖音压制、迄今都未实现盈利的短视频公司,这样的估值让像我这样的胆小投资者叹为观止。
那时候,在行业内流传一个段子:
“快手的流量比b站大,所以快手相对于b站低估了,所以快手必须大涨;b站和快手都大涨之后,持有他们大量股票的腾讯也必须大涨一波啊;腾讯大涨之后,市值显著高于阿里巴巴,这不合理啊,阿里巴巴也得来一波;阿里巴巴涨了之后,拼多多市值和阿里的差距又被拉开了,拼多多也得来一波啊;拼多多涨了这么多,市值是京东好几倍,这不科学啊,京东也得涨一波;以此类推,百度,网易,小米,金山,阅文这些公司也都得涨一波啊。等他们都涨完,快手和b站的估值又显得便宜了……”
这个段子让我想起武侠小说中的传奇轻功——梯云纵,武林高手可以通过“左脚踩右脚” 摆脱地球引力,在空中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也很迷信这样的武功,幻想有一天自己能练成这样的绝世神功,长大了才知道这是完全违背自然规律、不可能实现的。
在股票投资中,人们大多采用相对估值法,它的优点是简单易学,在实践中广为应用。但相对估值法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即假设“市场总体估值永远是合理的”。这就使得相对估值容易受市场情绪的影响,一旦市场整体被严重高估或者被严重低估,某家公司的估值结果也就会跟着被高估或者低估。
当然,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快手目前的市值已经跌掉80%以上,市值只有3000亿港币了。从快手上市和“梯云纵”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常识——仅仅使用相对估值做投资,经常是靠不住的;价值投资还是要看绝对估值,绝对估值是衡量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的基准,虽然绝对估值本身也很难精确计量。市场情绪会让股价在短期之内摆脱价值规律的束缚,以泡沫助涨泡沫,但股票的价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合理水平。
故事2:海底捞的逆势扩张
海底捞2018年9月26日于港交所上市,上市后股价一路上涨,2021年2月总市值最高曾经突破4400亿港元。
为什么一家火锅店可以做到超4000多亿港元的市值呢?当时市场看好海底捞的逻辑有哪些?
在2020年的时候,我们消费品研究员也研究了海底捞,总结了两点:
第一,市场空间大、增速高。2018年我国餐饮行业已经突破4万亿市场规模,2019年进一步增长至4.67万亿,同比增速9.4%。虽然2020年受疫情冲击有所萎缩,相比2019年下滑16.6%,但仍有接近4万亿的市场规模。在中国超4万亿规模的餐饮行业中,80%左右的市场份额属于中式餐饮,而火锅又是中式餐饮市场最大的细分赛道,2017年占比为13.7%,是个5000亿人民币容量的大品类。海底捞虽然是龙头企业,但每年的销售额也不过200多亿人民币,未来的市场空间还很大。
第二,对厨师依赖度低,可规模化扩张。一般来说餐饮行业依赖于厨师的水平,而厨师的手艺难以标准化和复制,这就限制了餐饮行业的扩张。但是,火锅行业为半自助模式,对于厨师的依赖度低,后厨只需要向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新鲜食材和锅底,客户便可自行烹饪。而这种模式也使得火锅店的可复制性强,容易进行标准化扩张。
上述的两个逻辑看似没有毛病,但本质上还是忽略了某些重要常识。
第一,快速扩张的结果是效率下降。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扩张可以给企业带来规模效应,但快速扩张很容易带来经营效率的下降。
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出现了萎缩,很多门店出现撤租或弃租的现象,部门业主只能通过降租寻找新租客,海底捞抓住了这波“租金红利”的机会,快速拓展新门店。海底捞的年报显示,2019年海底捞全球门店数量768家,而到了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全球门店数量已经达到1597家。
随着海底捞的快速扩张,出现了门店运营不达预期的现象:2019年海底捞的翻台率为4.8次/天,到了2021年降低至3.0次/天。并且,海底捞作为餐饮行业,门店的口碑、运营及服务均至关重要,人员培训未能跟上门店扩张的步伐,最终只能带来服务质量的下降,消费者体验的变差。
第二,如果说效率下降还能通过强化管理来加以弥补的话,海底捞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却可能是“致命”的,那就是品牌老化。餐饮很容易品牌老化,这些年曾经崛起的中餐餐饮品牌不知道有多少,但能持续保持生命力的几乎没有——十年前大家觉得很好吃、很有格调的中餐品牌,现在大家觉得没新意、甚至老土。背后的原因,是餐饮行业竞争太激烈,消费者喜好变化太快。
餐饮的这个特性,和时尚服装品牌有点类似。快时尚品牌具有以下几个特质,上货时间快、性价比高、紧跟时尚潮流,从而激发了消费者的兴趣。但是,消费者的偏好多样化,且消费观念容易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快时尚品牌的生命周期比较短,也容易出现品牌老化的问题。
在餐饮行业,有一个品类的品牌老化速度很慢,那就是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连锁快餐,这是因为大家去连锁快餐吃饭,在意的是在方便、干净、合理价格的前提下解决吃饱的需求,这样的需求满足和品牌没太多关系,所以品牌不容易老化。同样,在服装行业,也有一个品类的品牌老化速度很慢,那就是功能性服装——运动服装,大家穿运动服装,并不是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性化着装需求,所以品牌也相对不容易老化。
回到海底捞的讨论,当全市场都在yy海底捞的“可规模化扩张”逻辑、给到疯狂的4000亿估值的时候,我几乎没有看到一家卖方报告,分析海底捞的品牌老化风险。事实上,海底捞刚刚推出的时候,通过各种手段打造了一个超级服务的神话,大家把去海底捞吃一顿火锅当作一种新奇体验、一种高级享受;但时至今日,市场上崛起很多新的火锅品牌,海底捞的超级服务神话的吸引力不再,海底捞的品牌老化已经初露端倪了。
故事3:wework是高科技公司吗?
作为共享办公空间的龙头企业,wework曾经一度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大名鼎鼎的软银集团也投资了wework,估值最高曾到达470亿美元。但2019年wework上市失败,估值从高点回落至100亿到150亿美元。
为什么大名鼎鼎的软银也折翼wework?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wework商业模式的本质认知有偏差。哪怕wework将自己包装成一家互联网公司,但本质上来说,它还是通过经营固定资产和提供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属于“二房东”模式,而“二房东”商业模式不像真正的互联网公司,拥有很深的护城河。
在发展初期,wework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融资在全球跑马圈地获取市场份额,并在ipo时提出“空间即服务”的定位,期望获取行业的最终定价权以及更高的利润率。淘宝、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巨头,都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物,在发展初期也靠补贴吸引用户,但他们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或者“双边平台效应”(所谓网络效应或双边平台效应,就是平台一边是商家、一边是消费者,商家越多越吸引消费者,消费者越多越吸引商家,这样商家和消费者越来越离不开平台,这种双边平台效应是最深的护城河),并在没有补贴的时候保持用户粘性。此外,真正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是赢家通吃的,因为互联网没有区域限制、没有物理边界,初期投入巨大、但边际服务成本很低,因此一旦一个行业形成一个巨头,往往意味着其他同类公司没有生存空间。
但是wework的商业模式,本质上还是通过经营固定资产和提供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因为他既不符合双边平台效应,也不符合互联网赢家通吃的特征。对于用户来说,哪怕wework再有名,用户选择共享办公室的首要考虑的还是租金的合理性以及位置的便利性,并非一定要租wework的办公室,也就是说用户是没有足够粘性的;其次,wework的规模再扩大,但他的边际经营成本并不会显著降低,这就决定了他很难依靠规模效应取得压倒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很多小而美的共享办公室公司,因为成本控制得好,反而比wework更具性价比。
因此,wework的商业模式既不是互联网经济,也不是高科技企业,本质上是房地产经济,这就决定了其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烧钱”来获取客户,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常识:我们要看清楚很多高科技公司的商业本质,不能因为其披上互联网的外衣,就觉得他是互联网公司、给他互联网公司的估值,要去看他具不具备互联网公司的典型特征——双边效应、赢家通吃等等。
a股的各种荒唐泡沫及破灭,背后都是缺乏常识
a股历史上曾多次经历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在泡沫形成期,股价上涨吸引更多人入场,这时候无论好公司还是差公司,只要被贴上某某标签或属于某某概念,短期内就有可能获得惊人的估值溢价。事实上很多公司没有业绩支撑,一旦逻辑证伪或者业绩证伪,就会泡沫破灭。
泡沫不断兴起和不断破灭的背后原因,大多是缺乏常识。
例如,市场经常盲目追逐高科技概念。很多公司由于顶着“高科技”的光环,估值往往很贵,但一看销售和利润,却少得可怜。如果这些公司不能把领先技术转化为高利润,一旦碰到技术更新和迭代,很可能遭遇戴维斯双杀。
这就是典型的不理解“剧院效应”,不理解竞争格局的重要性。我在《常识的力量》一书中提到新技术的“电影院困境”:一个新技术,有人率先采用,会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但如果不能形成壁垒,技术一定会扩散,最终形成“电影院困境”——率先站起来的人看得更清楚,但大家都会跟着站起来,大家都更辛苦了却并没有看得更清楚。历史上的电力、计算机、“互联网 ”等应用均是如此,先行者只能获得短暂的领先地位。之后其他公司纷纷跟进,竞争不可避免加剧。对企业来说,这样的技术扩散是噩梦,被迫不断增加投入但却不能增加利润;但对社会而言,这就是熊彼得所说的“破坏式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所以,遇到“新技术赋能”或者“新商业模式赋能”的公司或者主题,一定要问竞争对手会不会跟进?能不能跟进?
当前,市场对各种赛道股的追逐,带来赛道股泡沫的形成与破灭,也是缺乏常识的表现。2020年底到2021年,以茅台为代表的基金抱团重仓的“核心资产”,估值普遍高达60被、70倍甚至100倍以上;2021年春节后则出现抱团瓦解的情况,很多股票出现大幅度下跌。2021年以来,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赛道股同样得到了市场的追逐,最近这段时间也出现大幅度回调。
这些公司所处的赛道仍然是是好赛道,公司也是好公司,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估值太贵了。就像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漂亮50”一样,当公司估值很高时,即使是好公司,其后的利润增长也将为估值下降所抵消。
表 1972年和1980年美国“漂亮50”公司的市盈率水平
股票名称 | 1972年市盈率(倍) | 1980年市盈率(倍) |
索尼 | 92 | 17 |
宝丽莱 | 90 | 16 |
麦当劳 | 83 | 9 |
国际香料 | 81 | 12 |
迪士尼 | 76 | 11 |
惠普 | 65 | 18 |
数据来源:《漫步华尔街》
价值投资的常识清单
常识在价值投资中至关重要,所以我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了价值投资所需要遵循的常识,并在《常识的力量》一书中罗列了价值投资的常识清单。
一、重视行业竞争格局
在股票投资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行业竞争格局的分析,因为良好的竞争格局可以帮助企业将竞争对手阻挡在外,获取持续的超额利润。不同竞争类型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所获得超额利润的持续性。越是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企业没有定价权,最终只能获得市场的平均利润率。反之,越是接近垄断类型的市场结构,龙头企业在行业内的垄断优势明显,拥有产品的定价权,更容易在竞争中获取超额利润。
但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在做投资的时候,经常会优先选择成长性高、想象空间大的行业。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行业是否高增长可能没想象中那么重要。行业高增长固然是好事情,但高成长性势必会吸引大量竞争者进入这个行业,行业内竞争激烈,竞争格局不够清晰和稳定,这对投资者来说需要承担更高的投资风险。此外,高成长性行业往往具有高估值的特点,投资者对未来盈利增速预期较高,这会导致其盈利增速低于预期的概率大大提升。而在竞争格局稳定的行业,即使行业增速趋缓,但龙头公司依然能凭借其核心竞争力持续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拥有更高的投资确定性。
在a股有很多典型的案例,比如贵州茅台、海螺水泥、格力电器等,这些公司所处的行业虽然成长性不是很突出,但他们都拥有良好的行业竞争格局,充分享受行业集中度提升所带来的红利。反过来,我们也看到很多成长性似乎很高、想象空间很大的行业,如光伏、通信设备、人工智能等,行业竞争格局高度不确定,里边的公司不断被超越、被颠覆,投资难度极大。
因此,和成长性相比,行业竞争格局可能更为重要。如果一个行业同时拥有这两个特点,即竞争格局稳定且成长性高,自然是投资的最优选择,但这样的投资机会非常少见。当两者相互矛盾的时候,我们会优先选择竞争格局稳定的行业。
二、选择最具竞争力的优秀公司
最具竞争力的优秀公司同时拥有良好的行业竞争格局和宽阔的护城河这两个特点,投资者选择这样的公司能够充分享受公司内在价值增长所带来的长期回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非常喜欢后来者居上的故事,因为一旦成功,往往能够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就像一场比赛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原本劣势的一方如果开始出现反转,最后实现反超,往往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但事实上,真的有这么多后来者居上的故事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后来居上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强者恒强才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我们在投资中要选择最具竞争力的优秀公司,而不赌差公司会变好,因为好公司不容易变坏,坏公司更难变好。很多陷入困境的企业,需要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问题尚未解决,另一个问题已经接踵而来。而优秀企业的护城河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形成,一旦形成,竞争者将会很难撼动优秀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就像贵州茅台,已经成为中国白酒的代名词,占据消费者心智,它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优势是很多白酒企业难以撼动的,所以即使面临白酒行业增速放缓,茅台还能通过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实现公司内在价值的快速增长。
2017年以来,a股市场发生了变化,市场开始愿意给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一定的确定性溢价,这和2017年以前,市场喜欢炒小市值股、垃圾股公司是截然相反的。这是市场的巨大进步。
三、做优秀公司的长期朋友
巴菲特曾说过:“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却是平庸企业的敌人。”从长期来看,优秀的公司往往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洗礼,历经宏观周期的更迭变换依然能保持稳定的业绩增长,穿越牛熊。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护城河将会不断加深,内在价值不断提高,长期持有他们将会获得可观的超额回报。我们要高度注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公司短期的业绩波动实则没有那么重要,更无需为公司的短期股价波动而过分操心。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应该做优秀公司的长期朋友,充分享受时间所创造的复利价值。
做优秀公司的长期朋友,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以短期价差为买入目的,不依赖频繁交易创造回报。频繁交易意味着投资者要做大量关于短期股价走势的准确判断,但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曾经统计过2016年至2019年期间各类投资者的收益率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投资者,均很难依靠择时获取收益,择时只是一种神话。用仓位的大幅波动做时机选择和波段交易,寻找短期价差所带来的收益,很难给组合带来正贡献,同时还会消耗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你可能还要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
四、留足安全边际,相信均值回归的力量
预测未来不容易,而安全边际可以帮助投资者降低对未来预测准确度的要求,并使投资者获得收益的概率大大超过损失的概率。安全边际越大,投资者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越小,但所获得潜在投资回报率越高,也就是说,安全边际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低风险-高收益”的目标。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以8毛钱买入一块钱的股票的风险大于以6毛钱买入一块钱的股票,但后者所实现的预期回报率却更高。
短期来看,价格经常偏离价值,当价格低于价值的幅度越大,投资者的安全边际越大;长期来看,价格朝价值回归是基本的客观规律,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股价最终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所以,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要留足安全边际,并相信均值回归的力量。
我们特别要避免以过高价格买入热门股票,因为高估值将会降低投资者决策的容错能力,降低投资回报率。高估值意味着市场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有较高的预期,但事实证明,即使是质地优秀的公司,也很难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以支撑它的高估值。一旦未来公司业绩不及预期,投资者面临的将会是戴维斯双杀,投资者的损失也将会是巨大的。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漂亮50估值泡沫破灭的例子,就如《漫步华尔街》作者马尔基尔指出的那样,任何规模可观的公司都不可能保持足够的增长速度来支撑80倍或90倍的市盈率。好公司尚且无法持续支撑高估值,更何况市场上概念炒作的平庸公司,行业竞争格局不稳定,未来成长性存在巨大不确定性,这样的公司如何支撑高估值呢?未来一旦公司业绩不及预期,杀估值所带来的损失将是很多投资者无法承受的。
五、追求正确的非共识,从定价错误中寻找超额收益
价值投资者积极拥抱定价错误,因为定价错误是超额收益的来源。
定价错误来源于大众忽略、大众误解和大众恐慌。大众忽略——随着市场上股票供给的增多,很多细分行业里的龙头公司很容易被市场所忽略;大众误解——好公司,经常由于市场风格等原因而被市场所误解,被认为贴上低成长、强周期、夕阳产业等标签;大众恐慌——市场先生经常会极度恐慌和恐惧,导致市场整体性低估、遍地黄金。
定价错误还往往来源于一层次思维的过度放大,所以寻找定价错误需要二层次思维。当市场上出来一则消息,不管是利好还是利空,一层次思维的人经常只依据这则消息的表现进行操作,导致股价的过度上涨或下跌。而二层次思维的人则会具体分析这则消息对公司基本面是否产生实质性影响,区分是信号还是噪音,所以二层次思维的人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也是投资者能够做出正确的非共识性预测所需要具备的思维能力。
价值投资者追求的是正确的非共识,从定价错误中寻找超额收益。但是,要做出正确的非共识预测谈何容易?投资者除了需要对所投资的行业和公司研究透彻,还要能够克服人性的恐惧和贪婪。投资是逆人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克服人性的恐惧和贪婪的人少之又少。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看到别人买某只股票都在赚钱,自己也就冲动买入;而当市场出现恐慌性下跌的时候,看到别人在卖股票,自己也开始卖出。因此,我们要追求正确的非共识,就要避免羊群行为。巴菲特曾说过:“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其实,这体现的就是逆向投资的思想。
六、选择优秀公司构建组合,并注重组合均衡
我们要选择优秀公司进行投资,长期陪伴他们成长。但我们对公司的判断也有可能出错,优秀公司也会变得平庸、甚至也会犯错误或遭受重大挫折。所以我们需要构建组合,适当分散风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就是这个意思。
在构建组合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组合的均衡性。很多投资者非常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你觉得接下来哪个板块表现会比较好?”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很难预测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在投资时要注重组合均衡,避免押注某个行业或者某种风格。如果我们在某个行业或某种风格上下重注,比如说,整个组合的配置极端偏向于某个行业,投资者需要承担更高的投资风险,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组合收益率产生极大的波动,需要极高的择时能力和极高的纠错成本。这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均衡配置可能会导致你每一年的业绩都无法名列前茅,因为每年的业绩冠军,往往都是那些重仓某行业或者板块的基金。但长期坚持均衡配置,会使得你获得可观的长期回报。我们来看一下公募基金的回报率,拉长时间我们会发现,行业配置均衡的公募基金具有更好的长期投资回报,并且表现也更加稳定。
七、区分“重要的事”和“能力圈内的事”
价值投资者的常识清单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区分“重要的事”和“能力圈内的事”。
在股票投资中,有很多东西,尽管非常重要,但这些东西不是你能力范围内能预测、能把控的事情,你就不应该把你的时间精力放在研究和预测这些东西上。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甚至对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来说,宏观经济就是“重要但是能力圈外”的事情。
这是因为:其一,宏观经济本身很难预测,大部分经济学家的预测类似于“算命”,其命中率其实乏善可陈。有人曾经这样开玩笑:“经济学家预测出了过去5次衰退中的9次”。其二,宏观经济走势和股票市场走势之间,也未必是强相关性,股票市场提前、同步、滞后反映宏观经济,都有可能,所以根据宏观经济判断来预测股票市场走势,理论上很正确,实践中非常困难、非常不靠谱。反过来,如果你真有能力预测宏观经济,而且能从宏观经济推导出股票市场走势,那么大家买股指期货就可以了,根本就不需要研究和投资个股了,因为股指期货带杠杆、收益更高。
正因为这样,投资大师巴菲特就指出“做宏观预测,或者听别人的宏观或市场预测,纯属浪费时间。事实上,它还是很危险的,可能让你的视野变得模糊,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东西。”另一位投资大师彼得.林奇也说过:“根本没有任何人能够提前预测出未来利率变化、宏观经济趋势以及股票市场走势。不要理会任何对未来利率、宏观经济和股市的预测,集中精力关注你投资公司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不光是这些投资大师认为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不可预测,我观察我身边的专业投资者,越是成功的投资者,越少关心宏观经济走势和股票市场走势。那么这些成功投资者,他们关心什么问题呢?答案是“能力圈内的事”。
所谓能力圈内的事情,就是你能研究清楚、你能跟踪得住的东西,那就是股票的基本面。比如,相比于宏观经济和指数,很多公司的基本面,是投资者能把握得住的东西。譬如像贵州茅台这样公司,你只要花些时间,就能知道他产品卖得好不好,产品价格是在涨还是在跌。研究这些东西,远比研究宏观经济和指数要容易得多、靠谱得多。前面我们说到,哪些事情是重要的:
第一,行业竞争格局好不好?
第二,公司壁垒深不深?
第三,公司抗风险能力强不强?
第四,公司是不是为股东赚钱?
第五,公司业务会否被替代颠覆?
这些事情,既是重要的,又是能力圈内的。股票投资,要聚焦在这些“重要且能力圈内的”事情。
八、了解并避免决策盲区
我们在做股票投资时,也经常会遇到自己的决策盲区,也很容易受到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决策。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大脑分为两个系统,即系统1和系统2。其中,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它经常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系统2则需要耗费更多的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系统1会优先于系统2做出决策,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更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系统2则相对缓慢,比较不容易出错,可以帮助抑制住系统1的冲动,表现为更为理性的分析和有逻辑的判断,但它经常走捷径,倾向于跟从系统1的决策。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学会多调动大脑的系统2进行思考,避免跟随系统1随意决策、快速决策。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决策可能会因为认知误区而变得不那么理性,要时刻提醒自己陷入这些认知误区。所以说,价值投资不仅仅需要知识,需要技能,更需要和各种人性弱点作斗争,这也是价值投资知易行难的根本原因。
最后总结一下,常识在投资中至关重要,建立正确的认知,将有助于提升我们决策的胜率。
在《常识的力量》一书中,我总结了价值投资者所需要遵循的常识。这些均是我自己对价值投资的思考和理解,但未必是所有人的认知。比如对于行业竞争格局和行业成长空间哪个更重要这个话题,大家由于投资哲学和投资方法论的差异,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但不管如何,我希望这些“常识”,能帮助大家提供一个深度思考的视角,帮助大家避免思维上的盲区。
在此,我给大家推荐我的新书——《常识的力量》。
百万读者都在读
由fmba历届校友推荐的文章集锦,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