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載《信報》2022年3月9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總監及經濟發展研究主管水志偉、助理研究曾文軒
劇集《it狗》掀起全城熱潮,劇中主角阿信創立的線上支付平台開發公司paypayduck成功捱過一年之癢,更在劇末得到創投公司進行a輪投資。當然,劇情中阿信非常有運氣,正如另一角色星之子tony一語道破——「既賺不到錢,又不願放棄」的營運模式,卻每每均能成功融資衝破難關。從現實角度來說,不少統計指出超過九成的初創均終吿失敗。即便如此,撇除峰迴路轉的劇情,阿信有一個高市場適應度、獲競爭對手阿lou不斷抄襲的好概念,而這個概念產品的背後,由paypayduck三類人才堅持支撐著,而筆者從公共政策研究角度出發,認為香港科創發展可從其吸取經驗。
阿信是否一個好的創業者見仁見智,但他從細心觀察身邊事物以想到電子人情支付概念、再堅持不懈營運公司,均表現了一定的創業者特質。眾所周知,阿信的創業精神於他在大學時期創辦better tomorrow公司時已經存在。確實,大學在現實中是創業者的搖籃: 2021年,根據投資推廣署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發布的大學「知識轉移」經常性撥款年度報告,香港有近4000間初創公司,而理大支持著652家大學初創及衍生公司、科大則支持著290家。政府近年也意識到大學在創新創業的角色,主要提供兩項資金:教資會現時向所有大學提供合共6250萬元撥款,供自行實施其知識轉移策略和計劃;而創新及科技基金旗下「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亦每年向每間大學提供800萬元,鼓勵大學生或校友聯同教授創立科技初創企業。
事實上,現時香港不同大學的知識轉移成效懸殊,因此,筆者建議政府大幅增加針對知識轉移的經常性撥款,透過設立評核框架檢視各大學的知識轉移表現,再按表現發放款項,以從大學中培育創業人才。而筆者亦樂見《財政預算案》採納了團結香港基金建議,倍增tsssu撥款供作配對資助。現時tsssu向初創公司提供無條件資助,以驗證技術可行性及開發產品原型;而額外撥款則可向已獲私人投資者注資、故有一定市場可行性的項目持續提供支持。筆者認為,聯同業界進行商業測試也可是政府提供額外資助的條件,以支持融資困難但已得到市場試用的項目。
除了創業家外,第二類人才當然是billy、billie、東邪等頂尖科技人員,他們在駭客戰中屢戰屢勝。billy和東邪均要paypayduck團隊親自拜訪請求出山,而billie是從新加坡回流的海歸人才。對照現實,香港明顯缺乏頂尖科研人才:科技園於去年曾指出,園區曾經有超過1000個科技職位空缺,但只填補了200個職位。事實上,政府就挽留及吸引人才推出了「研究人才庫」計劃,資助每間科技公司同時聘用4名研究人才、資助額按人才教育程度而定,約為每月1.8萬到3.2萬元。然而,這項計劃旨在確保企業有能力釐定具競爭力的薪金招聘人才;若要加強招才引智,政府可考慮向香港「人才清單」科技專才直接提供優惠措施,例如退還部分稅項及薪金以外的津貼,以及參考科技園「創新斗室」、廣建人才公寓並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予科研人才等。
至於第三類人才,是商業人才kenneth及星之子tony。劇中他們的角色設定並非完全正面,兩人亦時常空談快意;但看畢劇集兩人對paypayduck確實功不可沒。筆者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貿易中心,絕不缺乏有實力的商業及專業服務人才;然而,香港應該按照市場需求,持續培育同時精於科技及商業或專業服務的複合型人才。過去數年,香港不同大學看到相關的市場缺口,推出了不少這類雙學位課程。於2022至23新學年,港大將推出理學士及法學士雙學位,協助培育技術轉移法律專才,致力改變香港缺乏專利律師的情況;中大則將開設「生物科技、創業與醫療管理」學位,專門培育生物科技初創領袖。這些跨行業的複合型人才,也應被納入現時以單一產業劃分的香港「人才清單」。
《it狗》中的paypayduck擁有以上的三類人才,在現實中對初創企業以至整個科創產業均非常重要。相信各位對主角阿信的名言並不陌生——確實,「香港創科欠缺的,從來都不是技術,因為最好的技術,我們20年前已經擁有過」。技術的開發來自人才,而香港作為成功的知識型經濟絕對不缺人才,缺的是願意投身科創產業的專才。20多年前,在千禧科網泡沫爆破前,香港的科創人才庫旺盛、科創市場活躍;此後,香港的科創文化褪色、社會對香港科創缺乏信心。
刻下,政府必須更大力度以全條價值鏈思考科創產業有何缺陷——當中固然不只涵蓋人才——企業、資金、基建等均是必須全盤考慮的發展因素,而政府的首要任務,定必是針對科創發展推出現時缺乏的產業藍圖及政策,才能「追回失去了的20年」。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