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中国顶级高端智库研究成果,一站阅读中国智库优秀文章
2022-04-25 18:05
近年来,持续肆虐的新冠疫情业已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在技术与工具的支持下,远程办公、混合办公不再是科技公司的专利,也成为更广大范围内企业的不二选择。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远程办公究竟是否有利于工作本身?前不久,腾讯研究院 t-ask发布,结果显示,虽然有超过4成人认为远程办公是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工作与生活界限混淆、同事间沟通不便、自我效率管理不善、企业与团队文化淡漠……接踵而来的问题加重了职场人的焦虑。为此,腾讯研究院邀请简单心理副总裁陈曦,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精进》系列作者采铜,为远程“打工人”的自我修养和进化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参考和建议。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观察到远程办公的群体在心理层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从集体办公到各自分散居家,人们在心理层面上经历了哪些阶段,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怎么去调节等,来和大家做个分享。值得注意的是,我所说的远程办公,更多是聚焦在居家办公的情况下。首先,体验到更多孤独感的受众,可能会面临更多心理健康问题。去年有一个对于八个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国家的民意调研,疫情对于大众的心理健康影响,主要是造成了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压力值等方面的水平的一些增加。研究也提到,疫情下的孤独感是一个非常强的预测因素,也就是说,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的受众,面临更多的焦虑、抑郁等等心理健康的问题。在现实层面,居家远程办公的个体将会经历适应新环境的三个阶段。首先是兴奋期。这是一个比较新奇的阶段,大家开始对于这个新的事物感到好奇和兴奋。从我们收到hr的通知,到真正开始践行远程办公,这个时间阶段里大家会感觉到很新鲜、有趣,充满期待,信心满满地规划自己远程办公的安排,比如早睡早起,开始运动,保证好的休息等等。人们的整体情绪状态是高涨上扬的。第二阶段,黏腻期。随着居家办公时间越来越长,新鲜劲儿过去之后,就会产生焦躁、烦闷的情绪。在这个阶段大家开始感觉到身体活动减少,感官的活动受到限制,没有办法遵守原来规划的作息时间,房子越来越乱,椅子越来越不舒服,开始走神,无法集中精力等,自己的情绪情感上也会出现烦闷、焦躁等等这些情绪。这是居家办公的第二个阶段。第三阶段,重建期。在这个阶段大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变化,并去尝试一些改善的方法,重新建立居家办公的一些范式,比如办公区离客厅的电视更远一点,减少不必要的进厨房或者接近零食柜的机会,或者是在上班时间就不要主动开启撸猫,因为一旦开始可能就停不下来,可能有人会要规划出来一个比较整洁的办公区域,保证自己的这个办公状态是相对可以比较集中注意力的。相比于集体办公,居家办公在心理层面有两个很大的变化。一是边界感的极大被削弱。空间上,在集体办公的情况下,专门为工作而设立了空间区域,办公场地,办公桌、座椅环境都是相对固定的;时间上,不管是早十晚七,还是996,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时间边界;另外,上下班的通勤、着装、打卡等很多环节都帮助我们去建立上下班的仪式,建立工作和生活娱乐边界感。但是,在居家办公的情况下,身体处在一个很放松的一个环境里面,但是脑袋里面其实是在想着工作。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家并没有包含工作场地的意义。现在硬生生地加上了办公的概念,使得家庭生活跟工作之间的边界被硬生生的模糊了,还不得不提如果遇上孩子停课、在家上网课,那应该是很多职场人崩溃的场景。不仅仅涉及到跟孩子或者是多个家人在空间、时间的边界感上的模糊,同时孩子有很多原本不在自己关注范围之内的事情也会暴露出来。比如,家长会观察孩子在上网课的时候是不是注意精力,跟老师的互动怎么样,这些使得家长对孩子的管辖范围的边界也逐渐模糊。一方面,这造成了一些家庭的极端情况,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更多儿童青少年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从简单心理的业务来看,疫情以来,儿童青少年的来访者人数是不断在攀升的。在时间、空间、注意力范围等等很多边界的模糊,是让人感觉到很不适应的。第二个主要的变化,是掌控感的极大地被削弱。在集体办公的情况下,大家是面对面相处的,当我站在这个同事面前,我所说的话在听觉上面他是听到的,同时可以去拆解他的表情、反应,核实对方是不是真的接收到了我的信息。这些事情其实是在潜移默化给大家带来这种确定感和掌控感。在居家办公的情况下,沟通的成本变高了,原本见面两三句话说清楚的事情需要先约电话会,要在电话会上反复去呈现自己的内容,以确保是对方在不同的注意程度上面都接收到我的信息,这个过程当中可能还要面对背景音里面孩子的哭闹声,汽车导航的声音,网络卡顿或者是断线等,这些都使得沟通的成本不断的提高,使得大家对于沟通这件事情的掌控感不断下降。这种物理距离也会使团队的管理者面临失控的感觉。当工作内容和压力不变的情况下,人们需要额外去处理居家办公带来的边界的模糊、掌控感的削弱,人们就会感受到情绪和精力上的反复拉扯、摩擦和心理内耗,进而会感知对于工作、同事、甚至自我产生的焦虑、怀疑、厌恶、责备、愧疚等等不同的情绪。那么,如何从第二阶段走到第三阶段,怎么去调试心理状态,从无效内卷的情况下面走出来?其实这与个人的工作压力、敏感度和执行力等很多情况相关。首先,人们需要认同这些反应都是阶段性的正常反应,需要接纳自己焦躁无力的情绪。在当下,大家的工作场域、流程、形式有很多方面的变化,有不正常的反应才是正常的,允许自己感觉到焦躁不安,甚至一定程度的效率低下。这些其实都是普通人应当具备的权利。其次,我们可以做一些调试,重新建立边界感。比如,把居家和办公区做出区隔,给自己做一些上下班的打卡,即便是在家也好好的打扮梳妆,增加自己上下班的仪式。另外是跟家人,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提前做好家庭内的契约,对工作时间、空间上都进行沟通和约束。针对掌控感缺失,我建议大家首先做一些对于自己身体作息的掌控,比如早饭、午休、锻炼时间的安排,有好的生活节律,会对于内心的稳定感和掌控感有帮助。另外,建议大家腾一些时间去做有创造性的事情。这并不是要求大家要艺术创作,而是说从有想法到真实的去操作,到产生结果,整个过程都是你可以去控制的。比如,做一个读书笔记,整理一个家庭相册,做一顿饭,尝试一道新的菜品等。在疫情期间的全民厨师现象,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说明大家已经在通过一些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了。除了心理调节,我们再多谈一谈居家办公的孤独感。当代人体验着非常强的孤独感,居家办公其实尤其是一个人在家办公的情况,被动地放弃了很多的社交,减少了情感连接和社会支持,放大了内心的孤独。2020年和2021年我们做了两次年度的大众心理调查。我们平台的来访者更多的采用视频的方式来做咨询。从具体人群上面来看,有几类特殊的人群,一类是职场人群,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有居家产生的孤独感和社会支持感减弱,各种叠加起来产生的情绪方面的问题。疫情也确实唤起了更多人对于职业定位的重新思考。职场人对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我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我希望做什么工作,是有很大范围的反思。显然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朋友们来说,他们习惯了日常远程的沟通和生活,但他们也同样面临着连接感的缺失,这个连接感依靠什么方式来建立?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管理模式,去帮助这些职场新人、年轻人建立工作场域的连接感。未来当我们与更多的95后、00后同事一起工作,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管理课题。另外一个群体就是青少年、儿童。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弹性比成年人更弱,突然面临不能去学校上学,见不到同学,在家里还有家长的过度关注,孩子的压力陡然增大,他们能获取的资源或者方式来调整心理状态也非常少。所以很多来访的孩子出现学习压力大、情绪抑郁等问题。除了这两个群体,其实对于普罗大众,对于每个人,影响都很大。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们组织过心理热线,有一些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医生和患者的家属,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开始加重。他们其实是非常不应该被忽视的群体。最近几年人们也逐渐产生对数字产品的倦怠,疫情以来,这是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心理领域,我们认为过度使用某类产品,甚至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其实也是个体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弥补一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比如社交的需求,被关注、被理解、被认可等等需求。如果不通过网络,有没有一些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我可以因此减少对网络和虚拟产品的需求和依赖?所以我们还是鼓励大家即使无法做到面对面,日常在线上也和朋友多一些互动、八卦等等,去建立更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让我们去关注当下生活的一种契机,关注自己更深层次和内在的自己。我看到过蒋勋的一个采访,他讲到疫情下的孤独感给他带来的影响,自己被迫隔离的两周时间里面,翻了一些好久没有看的书,听了好久没有听的音乐,有时间去把黄瓜切成很细的丝。在这疫情被迫隔离的状态,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跟自己对话,去探索自己存在的意义,感觉有价值的东西,这些对于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但是又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在心理学领域,我们也更多关注个体微观层面,关注个体自己真实的体验、认知和情绪,也强调个人通过对于自我的探索,包括对于自我的需求、情绪的一些敏锐的捕捉,对于自我价值感的自我确立等。这些都是在现代社会当中需要格外关注,但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在寻常生活中,这些自我需求、情绪或者是内在的感召,都是存在的,只是它掩盖在了纷杂的日常里,大家的注意力一直被社交、出行这些密集的需要、跟他人和他物的这些相处所占据着的,甚至有时候会主动去开展一些这些事物,以回避内在的探索。在居家的情况下,这些外物的影响被迫减弱了,确实会引起类似于被剥夺的不适感,但是在此之下,也给了大家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去关注自己内在,自我审视,自我了解,去学会和自己相处。最后我想说,远程办公、居家办公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影响,包括社交减少,边界感削弱,更多的不确定感,也放大了孤独感和焦虑感。但是,无论是聚集办公还是远程的分散办公,也不论是集中的组织形态下面,还是未来去中心化的形态里,都希望大家能够去借由这个被迫孤独的机会,去练习和收获一些对于自我的探寻,去更多的去自我相处,也希望这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真正的价值。大家好,我是采铜。我会从自我管理、团队沟通和远程办公的个体差异三个方面来谈谈远程办公。
第一,先讲自我管理。在家办公不管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还是一种被动的改变,其实都是一个机遇,是一个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一个试验场。在传统的办公中可能是自律和他律并存的,那么在远程办公中,绝大部分是自律、自我管理的方式去工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也是一个提升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自我决定论,解释了人如何能够建立做一件事情的内在动机。这里面有三个维度,自主感、胜任感以及连接感。如果一个人在这三个维度上的感觉都很高,那做这件事情就有强的内在动机,因此也会非常有动力,做得好、效率高。一个人工作的时候,是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并存的,有些人外在动机比较强,有些人内在动力比较强。在远程办公的情形下,因为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由自己安排,也就是说,工作者的自主感更强了,这会有助于提高内在动机。远程办公的一大优点就在此。我也问过一些朋友,相比较于传统的办公,他们说更喜欢远程办公,一个原因就是这种方式的内在动机会更强一点。但是远程也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感会变弱。而在自我管理方面,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是边界感的模糊。我们很多人的远程办公其实就是居家办公,当家就变成了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它变成了一种混合的形态,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界限感、边界感。具体怎么做?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个就是空间的边界感,还有一个是时间的边界感。什么叫空间的边界感?比如略微的重新设计一下自己的办公空间,做一个屏风,或者用一个柜子,把办公的小空间跟生活的其他空间做个隔断。办公和娱乐的地方不要混合起来,形成空间的边界感。然后,在这个小小的办公空间再做一些个性化,这就和公司里、写字楼里不一样,因为这是我个人的办公空间,可以放一些喜欢的东西,心情和气氛的营造也是很重要的。第二个就是时间的边界感,这是大家都很苦恼的一个东西,很多人到晚上都是手离不开工作,很多同事或者领导还是会找你,你就得马上回复。所以在团队里面,领导最好也有一个自觉,比如太晚了,就尽量不去打扰同事。大家也约定好工作时间表、作息表,尽量找一个正常的办公空间来定期碰头工作。每个人最好有一个作息表,从早到晚怎么安排,就大致按照计划去做。有了时间计划以后,你的边界感才会出来。这也可以避免拖延,时间边界不清晰,人就总想给自己放假,拖着事情不做。所以如果我们把远程或者居家办公当作自我修炼的过程,一开始肯定不适应,它会有个适应期。不自律、拖延,都很正常,人是需要有一个过程来培养自己的自律、自我时间管理的能力。也有一些已经被验证的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给自己定一个时间,比如25分钟,要求自己在非常专注的工作,25分钟到了以后,可以休息5-10分钟。工作完了以后,你可以尽情的放松。对于居家办公来讲,时间安排上还要特别的注意劳逸结合。人和人的差异太大了,有些人在家里他就摸鱼,如鱼得水。有些人在家里面也是非常忘我的拼命的工作,那这样的人我就会告诉他,给自己留出充分的休息的时间,比如有一些简易的健身工具,运动一下,做个菜,刷个剧。劳逸结合、身心的调节,其实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管理。第二,讲团队沟通,这也是跟自我管理密不可分的。我们的工作其实都是团队的工作,不是个人的工作。面对面协作的沟通效率肯定是比远程的效率更高。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讲,面对面有一种更强的一种信任感,有一种情感的沟通。文字的交流,会缺一些信息,我好像表达清楚了观点、意见、立场,但是我的感情和隐含的一些信息就缺失了,大家就容易产生误会。所以团队沟通用视频通话、视频会议就比电话会议要好,电话会议又比纯文字的沟通要好,视频沟通是最接近于面对面的,信息缺失是最少的,也容易建立团队之间的信任感。视频会议如果参加的人特别多,那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实际上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机会发言。所以小团队的经常性的视频沟通,一对一的视频沟通,是很必要的。在线下,一个团队一个部门几个同事在一起形成的不仅仅是工作伙伴关系,其实也是一种人际的网络。大家一起去食堂吃饭聊八卦就是一个重要的沟通,交流的是大家灵魂中更有趣的部分。但是在远程办公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就少了,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团队的互信感和凝聚力。这也是团队管理者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尽量创造一些环境或者时间,大家闲聊、放松的相处一下。团队管理者要注意多使用鼓励性的支持性的语言,多打气,让团队成员有更好的情感上的支持。肉身是已经是孤立出来了,还缺少情感上的连接,那就没有团队感了。管理者还需注意因同事回复信息反馈不及时带来的焦虑问题。回复不及时肯定是有多种原因的,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专注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减少接受即时通信工具和外界信息的干扰,这样才能够足够专注、忘我地工作,进入一个新的状态。另外,我觉得不能简单用一个表现或者浅层次的指标来就判定一个人工作状态,还是要看他的工作质量本身。比如说工作时长、回复快慢,都是浅层次的探测指标,而深层次的指标才是评价员工的好的方式。一是个体性格的差异。你可以设想两种人,一种是内向的。一种是外向的。内向的人喜欢自己干活,外向的人喜欢置身在人群之中,如果一个人从早到晚没有人跟他讲话,会很难受。个体差异导致有些人很喜欢传统的工作方式,边上都是人,随时可以跟大家聊一下,才有工作的动力,才喜欢这份工作。二是员工资历的差异。比如说一个初入职场的人或者公司新员工,他还有一种期望,有一个或者几个老员工会带带他,去教他一些东西,去适应新环境。在远程办公的状态下,那怎么带?如果一个团队里都是经验丰富的员工,能够独当一面的,那远程办公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大家放在哪里都一样。三是生活状态的差异。比如腾讯研究院的调研里看到,最喜欢远程办公的人群是没有孩子的情侣。为什么?可能情侣的感情是特别是炽烈的,更享受两人世界,如果在上班工作的时候,还能享受两人世界,当然是一举两得。养育孩子的员工相对来讲就不太喜欢在家办公。他要照顾这个孩子,比如孩子在家里上网课,或者跑过来找爸爸妈妈,那就完全把工作的注意力分散了。前面我们提到树立边界,但是孩子是没有边界感的,他随时随地可以过来找你。这样的人群远程办公的挑战就更大了。单身的状态的年轻人可能是另一种情况,他本身很孤单,上班还能见一见异性,和人聊聊天。如果没机会去公司上班,他短期觉得很开心很自由,长期来看是不是心理会更孤单?所以在家办公这件事情,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很难绝对的判断是好还是不好。一个大企业有这么多员工,我们要照顾到不同的类型,从管理者的角度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最后,z时代是不是能够更好的去适应远程办公呢?远程办公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就是摸石头过河,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但是我们可以用其他一些事物来对比。借用领英的“混合办公”概念,混合办公应该是更有可能出现的主流状态,既有面对面,也有远程的工作,还有交替。为什么?如果你辛苦考进一个名校,你是希望坐在教室里,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看到粉笔灰飘落在他的肩膀上,还是希望在家上一个网课?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会玩桌游?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他更愿意花钱买票去听音乐会、演唱会,有人会去听一场脱口秀,对不对?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技术能给我很多东西,线下和线上的互补。但是,人与人之间线下的交流是屏幕、技术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核心的价值所在,就是我们是在一起,物理的在一起,这是技术无法替代的。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就像谈恋爱一样,两个人真的抱在一起,才是真的在谈恋爱。这就是答案。t-ask:
t-ask:
来源:
0
阅读:762502 | 评论:0 | 标签:自媒体
想收藏或者和大家分享这篇好文章→
发表评论
公告
收集世界领先的智库成果和文章,为国家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推荐智库网站请在
关于 页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