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筵席,鱼肉满桌,觥筹交错......曾几何时,这既是我们庆祝年节的餐桌“标配”,也是生活富足的象征。然而酒尽人散后,桌上的浪费问题却触目惊心。
不仅是宴请。机关食堂、学校食堂、旅游团餐、家庭厨房......食物浪费的场景繁多。为破解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于2021年4月开始施行。
如今,两年的时间过去了。那些“舌尖上的浪费”得到遏制了吗?面对复杂多样的浪费场景,各地出台有哪些具体举措?和国外相比,我国遏制浪费的不同点和难点在哪里?
为解答上述问题,瞭望智库于近期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副主任初绽,结合她这两年来的观察和调研,一起聊聊各地如何用实招、妙招,一一破解那些“舌尖上的浪费”。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副主任初绽接受瞭望智库专访。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瞭望智库:什么是食物浪费?我国为何高度重视食物浪费问题?
初绽:食物浪费,指原本适合人类食用的食物被丢弃或排除在食物系统之外,如未过期的食品作为废物或垃圾处理。
根据反食品浪费法的定义: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食物,包括食品从生产到终端消费的各个环节,通常我们把终端消费环节的浪费称为食物浪费。
有些农村地区的宴请是浪费的典型场景之一。图|视觉中国
换言之,我们谈到的食物浪费,一般是指粮食或食品做成食物之后的、终端环节的浪费情况,比如:家庭餐桌、餐厅宴请、外卖等。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产生的浪费则一般被称为“损耗”。
遏制食物浪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倡导社会文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食物浪费不仅意味着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无效消耗,还会增加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额外的环境负荷。正因如此,我国高度重视食物浪费问题。
瞭望智库:在中国,食物浪费主要是受哪些因素影响?浪费的典型场景包括哪些?
初绽:从我们前期调研的情况看,有这样几个典型场景:结婚宴请、商务宴请、各类食堂、旅游团餐、航空用餐、农村地区的宴请等。每一个场景造成浪费的原因都不甚相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般来讲,食物浪费的主要成因包括“点多了、买多了”或者是“不好吃、剩下了”等等。前者相对容易解决,后者就复杂一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菜品种类、口味的要求也在提高。与控制总量相比,提高菜品质量相对而言是一个软约束,存在着监管难的问题。我们在调研时发现,有一些旅游团的团餐质量的确堪忧,分量虽有限,但仍存在浪费现象。
航空餐食是另一个特殊的场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航空餐食对保质期限制非常严格,乘客又很难打包,每趟航班剩下的餐食较难处理,是否可以回收循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有些农村地区的宴请浪费与文化习俗有关。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通提高,各类宴请有增无减:满月宴、生日宴、结婚宴、升学宴、寿宴等,可以说一个人的一生由各种各样的宴请串联起来。这样的文化习俗和心理是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需要一个改变的过程。
2
瞭望智库:我国是如何推进反食物浪费工作的?
初绽: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反食物浪费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即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厉行勤俭节约。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作出全面规范,是党政机关做好节约工作、防止浪费行为的总依据和总遵循。
2021年4月,反食品浪费法正式施行,反对食品浪费正式从道德约束上升至法律层面。同年10月,《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同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围绕推进粮食节约减损、遏制餐饮行业食品浪费、加强公共机构餐饮节约、促进食品合理利用、严格执法监督、强化组织实施六方面出发推进工作,坚决反对食品浪费。
相关部门结合职责和工作实际,制定了相应方案。例如,2020年9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把勤俭节约内容有机融入教育环节,并且推出一系列措施提升食堂管理水平。今年3月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部署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组织开展“随机查餐厅”等行动。
在地方层面,各地政府也相继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制定了实施方案并积极推动落实。目前来看,各地取得的成效还是较为显著的。
例如,今年4月29日,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两周年调查报告。据调查,97%的受访者表示知晓反食品浪费法,同时认为反对食品浪费十分重要;95%的受访者表示了解“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餐饮外卖平台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等具体规定,说明有关部门反食品浪费法宣传到位,深入人心。
瞭望智库: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后,国内食物浪费现象有无改善?有无统计数据支持?
初绽:通过调研走访,我们发现国内的食物浪费情况的确有了明显改善,机关食堂、中小学食堂、企事业单位食堂都在通过多种措施加大加强监管、减少浪费。
2020年8月12日,河北省邯郸市的一家职工餐厅,员工用餐后放回就餐餐具。图|视觉中国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看到改变正在发生:很多餐厅都摆放着反浪费的标识和桌牌,服务员会提醒顾客不要过度点餐、随吃随点;我们作为消费者,不管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餐,都逐渐形成了打包的好习惯,大家越来越觉得“打包不丢人、浪费才可耻”。可以说,反食物浪费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上述这些更多是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消费者了解到的情况,也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官方的、权威的系统性反食物浪费数据调查评估体系,很多统计数据来自科研学术机构的小规模测算和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对食物浪费的数据情况进行更加全面的量化分析是接下来可以补足的一项工作。
3
瞭望智库:你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比较有效的反浪费措施?
初绽:根据我们的调研走访,机关食堂、中小学食堂等减少食物浪费的成效非常显著,这也是目前各地政府十分关注的场景。
我们在四川省和湖北省调研的时候发现,一些机关食堂设置了摄像头,在最后收集餐盘的时候对剩余食物的进行智能识别。比如,餐盘里剩下的是大块肉就算是浪费,剩下的是不能继续食用的葱、姜、蒜,就可以判定为食物残渣。一旦摄像头捕捉到浪费情况,机关食堂就可以通过提醒等方式通知到个人。
实际上,很多看似细小的措施会非常有效。四川的一些餐厅采用了“小竹夹”。“小竹夹”的作用和公筷类似,都是出于卫生考虑,减少顾客餐后打包的顾虑。但是公筷会存在混淆的问题:菜肴上的公筷和公勺,即使换了不同的颜色,也很容易在觥筹交错中与顾客自己的餐具混淆使用。“小竹夹”则精致漂亮,非常好识别。
有些餐厅为了鼓励顾客打包,从文化心理层面出发推出了一些实招。比如美化优化打包袋,把打包袋称为“送福袋”,意思是说打包带走的是福气。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时候反浪费行为本身非但没有给餐饮商家带来负担,反而可以助力经营。
在湖北省某家餐厅调研的时候,老板介绍,最早行业内推广小份菜的时候,自己是不理解的,“为什么我明明可以卖60块钱的一大份菜,却要变成30块钱的半份菜?”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老板发现,小份菜大受欢迎,总账算下来经营情况更好了。
接下来,我认为还会有一批实在、有用的方法可以助力反浪费。比如,鼓励更多商家推出可供展示的“示范菜”“模具菜”,引导客人了解菜量。在外卖领域,商家也可以通过更标准化和直观的形式告诉消费者餐食标量,以免多点造成浪费。
在这里我补充一点:遏制食物浪费的重点在于终端消费环节,如果从整个食物循环的链条来看,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措施。比如餐厨垃圾的处理问题,除了依靠不断完善的管理举措,也要探索前沿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例如,在成都,我们了解到有科研机构集中就餐厨垃圾治理技术创新进行科技攻关,由政府支持产业化落地,目前示范项目稳定运行,可以把餐厨垃圾转化成垃圾衍生燃料、乙醇、工业毛油和粗蛋白粉,相当于将垃圾被转化成再生资源,这些技术层面的创新尝试对于构建循环经济而言有着积极意义。
瞭望智库:一些发达国家也很重视食物浪费问题,其经验做法对我国有无借鉴意义?
初绽: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面临的问题、想出的办法也不尽相同,经济水平、人口结构、居民饮食结构、消费心理、文化心理等,都是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复制,一定要结合国情。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食物浪费工作起步较早,法律比较健全,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和公众行动力相对较强,一些具体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参考。比如,可以借鉴法国、日本的经验,构建我国的常态化食物浪费调查评估体系和数据库,定期跟踪分析,分行业、分对象设定反食物浪费目标,并以数据为基础,开展考核和公布结果。
也可以参考法国的做法,探索税收体制支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径和方法,对于反食物浪费工作做得好的主体,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措施。
还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等多主体的力量,通过社会组织力量实现剩余食物再分配,尽快建立食物回收等级体系,对剩余食物进行有层次的处理,提高食物回收再利用效率,并通过配套食物剩余计量收费、食物剩余回收再利用奖励政策,鼓励剩余食物公益捐赠和再利用。
瞭望智库:在鼓励剩余食物公益捐赠和再利用上,有没有难点?
初绽:有的。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包括食物捐赠在内的循环利用体系,这本来是很好的经验,但在推广过程中就存在问题。
在我们的调研中,餐饮企业对于捐赠食物的顾虑在于:如果没有极为健全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置托底,捐赠食物是存在极大风险的,因为一旦受捐赠的个体在食用食物后出现不良反应,很难确定直接原因。如果责任方不明,企业又无力承担严重后果,会出现“好事变坏事”的情况。
再强调一次:国情不同,难点也不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餐饮习惯和食物体系决定了其食物浪费的构成,以及捐赠食物的难度。面包、汉堡包等食物相对方便包装、保存和运输,捐赠起来也就便利一些,安全问题少一点。中餐与此大相径庭,现炒现吃、过期风味不佳,且剩下来的汤汤水水也难以保证食品安全,捐赠起来就相对困难。当然,如果超市和面包房等场景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捐赠体系,相信也会取得好效果。
在此,我想到在成都调研时看到的一桩与食物赠与相关的善举:当地一些餐厅在晚上9点半之后,就主动邀请环卫工人到餐厅来,一来犒劳辛苦工作的环卫师傅们,二来当天餐厅还有一些没有售卖出去的新鲜食品,与其浪费不如物尽其用。类似这样的捐赠行为还有很多,大部分都是餐饮组织或企业自身主动发起的,能否大规模推广尚待进一步探讨,但背后体现的社会和谐、与人为善等都是中华美德,让人听了就心中一暖。
4
瞭望智库:目前还应从哪些环节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反食物浪费制度体系?
初绽:随着反食物浪费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我们也发现一些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
2021年1月21日,重庆市沙坪坝区的高滩岩小学学生食堂,社区志愿者装扮成卡通玩偶形象向小学生们宣传拒绝餐饮浪费行为相关知识。图|视觉中国
比如,常态化的节粮减损和反食物浪费调评估查体系需尽快建立,需要探索如何加强对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惩处,对食物浪费行为的监管怎么能到位,如何更好地运用各项政策倒逼食物浪费的减少,如何更好推动形成全社会节约风尚等,都需要在推进过程中持续地总结和完善。因此,反食物浪费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总体来看,有以下几点:一是从法律角度来看,要制定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细则,对目前部分原则性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提高可操作性。
二是从政府角度来看,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联动,形成合力,定期调度,推动反食物浪费工作落地有声。要加快建立常态化的粮食损失与食物浪费调查体系和评估体系,摸清底数,找出重点,才能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着力点。要全面建立健全厨余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及收费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机制激励约束作用,引导厨余垃圾源头减量,制止餐饮浪费,促进粮食节约,也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厨余垃圾应收尽收、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是从生产经营者角度来看,要提高反食物浪费意识,通过设置小份菜、提醒适量点餐、鼓励打包等方式,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同时也可以尝试多渠道多方法处理剩余食物,实现资源合理再利用。比如在公共场所设置用于捐赠食物的冰箱等。
四是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摒弃传统陋习,进一步提高节约意识,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减少食物浪费。
(谢芳、王乙雯对此文亦有贡献。)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光尘文化为库叔提供15本《冒名顶替综合征》赠予热心读者。为什么面对机会和职位不敢争取?为什么总是过分迎合他人,不愿表达真实想法?不管自己在别人眼中有多优秀,总觉得还是不够好,不值得眼前的一切,这种仿佛冒名顶替了他人的成就,时刻担心被戳穿的心理,叫作“冒名顶替综合征”。本书从我们的感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四个层面展示了这种错误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并通过18个练习清单帮助人们走出冒名顶替综合征的迷宫,摆脱消极想法,重新掌控生活。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