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扩大消费的政策。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6方面33项措施、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等,均专题审议了扩大消费问题。中国经济时报邀请的宏观经济领域著名学者认为,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局面,应坚持政府外部刺激与激发内生潜力相结合、紧急应对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短期稳增长与长期鼓励消费相结合的原则,持续扩大消费需求。
主持人:范思立
嘉 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俊伟
稳消费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一环
主持人:今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扩大消费的政策,前一段时间的相关会议均专题审议扩大消费问题,这对于促进目前的消费增长将产生哪些效果?
张俊伟:今年以来,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出台了很多办法。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一方面是因为外部冲击太多、影响太大。政府虽然采取了有力的对冲措施,但从酝酿应对到政策生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冲击源变了、作用机制变了,应对措施需要调整以提高政策效力。
消费受疫情冲击较大但属非常态
主持人:疫情反复,消费受到的冲击较大,以往出台的扩大消费政策虽然产生了一些积极效果,但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可以看出,消费增长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张俊伟:从宏观经济角度看,疫情的发生、发展,沉重打击了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使消费增长乏力、投资增长乏力的问题更加凸显。如果市场需求不明显增加、供求关系不能明显改善,即便政府强力刺激,市场预期也很难得到明显改善。面对普遍的总需求不足,如果把政策重心全部放在扩大投资上,仍然难以解决社会生产顺畅循环的问题。形势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扩大消费需求、把扩大投资和扩大消费更好地结合起来。
远近兼顾持续扩大消费
主持人:为了有效扩大消费,如何兼顾短期政策和长效机制?
张俊伟: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局面,应坚持政府外部刺激与激发内生潜力相结合、紧急应对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短期稳增长与长期鼓励消费相结合的原则,持续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短期内,应做好疫情应对和稳就业、稳消费工作。
聚焦重点人群,做好稳就业、稳消费工作。对于那些收入、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人群,要发放生活补贴或食物补贴,避免其消费水平急剧下降甚至陷入生活困境。聚焦制约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采取措施畅通物流,维持产业链稳定运行;全面落实政府的各项减税降费、金融扶持、就业帮扶等政策,切实减轻小微企业、严重受疫情冲击产业的经营困难。
做好重点人群,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群体的稳就业工作。建议政府依托国有企业、大型研究机构和行业领头企业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由此增加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也可以进一步发掘公共服务领域的潜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帮助高校毕业生找到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有助于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稳定社会收入水平、稳定社会消费。
从中长期看,则要积极谋划,通过完善机制进一步推动经济向消费主导转型。
努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今后,必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稳增长、稳就业的主战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市场监管、放开市场准入,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努力打造透明、法治、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稳定社会预期,充分激励社会创新创业活动。
聚焦农村老龄人群和儿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水平。要积极总结、推广疫情期间提供收入补贴、保障消费水平的经验,为扩大内需提供持续动力。要划拨更大比例的商业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进入财政专项,利用信息技术精准为农村老人、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基础病防治等公共服务,以实物形式加强健康营养保障,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完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安全感,释放消费潜能。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保障年轻人在城市的刚需性住房需要;要完善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体系,使人们能够安心消费;要进一步改善教育供给,保障儿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提高社会安全感。
发放消费券是一种可行的政策选择
主持人:针对当前情况,未来中央和地方是否有必要向居民提供消费券和现金补贴?
张俊伟: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发放消费补贴和消费券,是缩小收入差距、托底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的做法。政府增加公共服务,保障的是低收入群体的公共消费水平,而发放收入补贴和消费券保障的是低收入群体的个人消费,两者是并行不悖和相得益彰的。具体到收入补贴和消费券,其发生作用的具体机理也不一样,前者是通过收入效应发挥作用,赋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自由;而后者则通过价格效应发挥作用,结构性作用更加明显。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扩大消费,取决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政策目标和政策约束条件。
目前,发放消费券是一种可行的政策选择。一方面,为了对抗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大力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在针对特定产品、特殊服务发放消费补贴方面,政府积累了相应的经验,政策基础较好。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