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位于甘肃南梁,由于当地地势奇险,可作为安全隐蔽的后方基地。为活跃经济和商品贸易,根据地建立后就办起了集市,并先后发行流通两种货币,“招百商而不纳税,不设关卡不盘查”,公买公卖、群众优先。方便了群众的同时,红军的后勤补给也得以解决。
今天的《红色金融路》,我们一起去甘肃南梁,探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赢得经济反“围剿”斗争胜利的历史。
银元流通困难 根据地发行“油布币”
甘肃省华池县南梁是陕甘两省的交界之处,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党对陕甘根据地进行了非常疯狂的围剿。然而南梁是国民党的势力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因为这里地处子午岭的林区,山大沟深,树木非常茂密,所以非常适合隐蔽。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先后在陕西、甘肃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起义,开辟了以甘肃庆阳市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甘肃南梁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 刘永富:当时受国民党经济封锁,农民的农用物资很少,连镢头、铁锨都没有,甚至耕地的犁都少得很。此外,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农民生产的物资、土特产品,比如羊绒、羊毛、粮食等,多余的没地方卖。而且根据地简单的办公用品,比如笔墨、纸张都没有。
为了发展边区经济,根据地在南梁荔园堡和白马庙设立集市,吸引各地商贩到根据地来进行商贸交易。
甘肃南梁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 刘永富:南梁集市当时规模挺大的,这附近七里八乡的,还有外县的,尤其是从白区来的商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当时在南梁地区流通货币的以银元为主,但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银元很难带进来。
甘肃南梁革命纪念馆馆长 夏世鹏:银元当时在这里是广泛流通的,但是白区和红区,互相物资交流要过关卡,这些关卡带上银元有响声,容易被发现,所以不方便。在过关卡的时候如果被发现,银元可能会被收走,而且身份也暴露了。
此外,当时红军通过打土豪等方式获取了一些银元和银元宝,但在使用时,找零就非常不方便。记者找到了一位老乡,他的爷爷张怀贞当时负责为红军采买粮食,他家里还保存着根据地时期的半个银元宝。
甘肃华池林镇乡黄渠村村民 张永财:这是十两的元宝,当时从农民那里买粮食,找不开钱,找了个铁匠,把这个元宝铡开,半块铡着找出去了。
后来张怀贞把自己的粮食卖给红军,就把这半块剩下的银元宝留在了家里,一直保存了下来。货币流通不畅,集市的交易也受到了影响。为了促进市场流通,根据地成立了造币厂,发行自己的货币。
当时根据地为了安全,将造币厂设在了时任庆阳游击队队长邵凤麟的家里。
甘肃南梁革命纪念馆馆长 夏世鹏:当时一共发行了1万元的油布币。包括4个面值的,有一元、五角、两角、一角的。面值偏小,有着类似辅币的功能。当时这个印制的过程比较复杂、比较困难,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技术,也没有印刷设备。他们经过研究,没有印刷机器就用木版刻制,没有纸张就用麻布代替。印制出来以后又怕掉色,就用热铜油进行浸泡,确保不褪色。用这样的土办法,边区的第一批货币诞生了。
油布币诞生后,边区还在集市上设置了货币兑换处,每一元苏币兑换一块银元。由于币值稳定,方便携带,苏币受到了根据地做生意的白区商人的欢迎,集市上的生意又开始红火起来。
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荔园堡正式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从根据地实际出发,制定和颁布了涉及土地、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十大政策,成立了十大委员会,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甘肃华池县委党史办副主任 李华林:这是当时的旧址,每个窑洞上写着不同的委员会,这是当时的特别设置。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为了发展活跃边区经济,制定实施了十大政策,成立了十个委员会。不同的窑洞,代表着不同的政策。
边区政府成立后,最先面对的就是土地关系的调节,因此十大政策中第一个就是土地政策。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来分地。
甘肃华池县委党史办副主任 李华林:当时群众因为辛劳一年家里也没有存粮,所以在分土地的过程中就田苗一起分,就是在分田地的同时,地里长的苗也分给群众。这样就解决了群众没有种子的问题。还有一个政策是对地主不是一竿子打倒,收回他们出租部分的土地分给贫农、雇农。但是只要愿意参加劳动的地主,仍然可以分地,让他参与到边区经济建设中来。
发行农民合作银行兑换券 大大促进集市贸易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还设立了陕甘边区农民合作银行,又发行了第二种货币,陕甘边区农民合作银行兑换券,采用石刻印刷。
甘肃南梁革命纪念馆馆长 夏世鹏:1935年,又发行了一批货币兑换券。这个兑换券跟布币是等值的,标有每十角兑换大洋一元。
陕甘边区的货币流通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左右,但给当时的集市贸易带来了很大的促进。
甘肃南梁博物馆工作人员 刘永富:白区的商人,源源不断地把很多的生活日用品,比如棉布、棉花、食盐,运到了这个集市上来。还把边区的一些日用品,比如火柴、搪瓷洋瓷碗、手电筒,全部运来。因为有这个便利的集市,所以二十九军的红军战士就用上了洋瓷碗和手电筒。
甘肃南梁革命纪念馆馆长 夏世鹏:所以通过货币的发行、市场的流通,物资流通也广泛了。所以边区政府的建设也比较超前,包括政权建设、党的建设等,这些就为根据地,奠定了经济基础。
1935年,国民党对陕甘边和陕北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围剿”,红军通过武装斗争,击退了敌人的进攻,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壮大。使以瓦窑堡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连接成一片,形成有百万人口的陕甘革命根据地。这也成为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也成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从此,中国革命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上集回顾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