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低碳交通-尊龙体育官网

汇集中国顶级高端智库研究成果,一站阅读中国智库优秀文章

探索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低碳交通

2021-08-20 15:05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考察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强调“天府新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公园城市”理念描绘了成都未来发展的蓝图,明确了气候安全、低碳发展这一重要目标,为成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新的指引。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在“碳达峰”与“碳中和”大背景下,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抓手,成都市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全市“轨道 公交 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在发展交通运输新经济、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率、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完善交通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优化结构 推动低碳

  加快形成低碳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长期以来,成都市运输结构过“偏”,公路运输占80%以上,运量大、污染小的铁路和水路运输占比小。为提高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成都将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放在首位,不断增强成都的铁路枢纽能力;依托加快推进成都港和铁路港建设,稳步推进公铁水多式联运;通过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让物流费用占gdp比重持续降低。目前,成都已经形成“1环10射”铁路网络,以成都为中心的“148”高铁交通圈加速形成。市域内铁路公交化运营里程达428公里,成都至平原城市群及近郊新城日发动车329对,日均旅客到发量25万人;2020年铁路旅客周转量达到46.8亿人公里,约占全年旅客周转量的6%,铁路运输货物周转量达到97亿吨公里,约占全年货物周转总量的21%;“十三五”期间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了2.8个百分点,物流降本增效取得明显成效。

  进一步调整用能结构,推广新能源低碳交通设施装备。一方面,大力推进新能源乘用车应用,加快公路货车电动化发展。取消了燃油货运车辆入城证发放(特种货运车辆除外),纯电动车城市物流配送车入城不受限制,进一步提升了营运车辆的绿色化、标准化、环保化。另一方面,深化氢燃料交通运输装备示范应用。目前全市已有“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列车”“钒钛基储氢合金—燃料电池电源系统产业化”等多个项目启动。此外,成都市还以郫都区为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示范区域,天府新区、龙泉驿区等为重点区域,围绕氢燃料电池汽车、轻轨列车两大终端领域,不断完善产业链。

  调整需求 促进减排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适应通行能力和运输需求。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交线路长度达17350.3公里,公交线路达到1171条,公交营运车辆15452辆。与此同时,成都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轨道交通开通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成为继北京和上海之后全国轨道交通第三城,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50%以上。

  开发交通导向发展的模式(tod),降低交通需求,实现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tod模式将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有机结合,促进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多圈合一”。2020年,全市已启动陆肖、双凤桥、中环等16个tod项目规划建设,并有序推进。目前首批3个项目正式入市亮相,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到45%,加速形成以轨道站点为城市中心的高效、低碳、便捷的城市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出行,形成低碳生活方式。一方面,推广共享单车,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另一方面,对道路进行提档升级、绿化改造,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2020年,成都市实施绿道建设480公里,绿道总长度达4332公里,建设具有美誉度、舒适度、温度、安全度的“上班的路(回家的路)”社区绿道928条,在提升通勤效率的同时让市民出行体验更加舒心美好。

  构筑体系 提供平台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上线多个平台,促进高效充电、科学治堵、智慧停车等多方位升级,推动智慧交通体系的形成。

  建成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大数据监测监管平台,整合全市充电基础设施的位置和状态数据,解决了数据分散的管理难题,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目前平台处于数据持续接入和优化阶段,累计接入新能源汽车88705辆,占全市新能源汽车可接入量的61.8%;接入充电桩20077根,占全市充电桩总数的71.7%。

  研发上线成都交通实时监测与研判分析平台,打造“互联网 交通拥堵治理”。以路况预警预测、警情处理跟踪、拥堵源头分析、道路流量指标分析、路况回放、异常交通分析等为重点,宏观把握城市交通运行态势,微观治理交通拥堵瓶颈,有效均衡了路网交通流的分担率,降低了高峰出行的延误率。

  建设智慧停车信息平台,加速实现泊位共享的信息匹配,打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源浪费。目前已实现车牌识别、泊位查询、反向寻车、无感支付等功能,平台已覆盖成都1.6万个停车场、近200万泊位。

  多头协同 机制保障

  创新协同管理机制。成都市立足服务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大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升共建共治的效率。建立了由公安交管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的道路硬件改善提升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交通堵点节点分析及对策研究;建立了“专业支撑 群众参与”的交通组织优化评估机制,在制定交通优化方案时,既通过“成都市综合交通模型”“成都交通实时监测与研判分析平台”等技术平台进行专业分析,又主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方案的专业化和人性化。

  强化资金保障机制。做好交通建设项目资金工作,是推动交通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统筹政府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等财政性资金,加大对交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先后出台了《四川省交通运输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成都市市域快速路项目市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省级和市级政策,明确了各类交通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以及管理办法;鼓励采用多元化市场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并对ppp项目给予倾斜支持。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成都市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助力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前进。世界首列新能源空铁列车的研发过程,即是“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模式的缩影。此外,成都还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依托西南交通大学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市正加快建设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推动新一代中低速磁悬浮、新制式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及项目加快落地,为科技创新带来实质性进展。

  建设公园城市总体目标,对成都交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成都立足于新的发展形势和历史条件,不断提升和完善交通发展定位,分层次构建“轨道 公交 慢行”三网融合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提供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未来成都将继续立足于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战略,推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城市的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努力。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成都市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来源:
1

阅读:307492 | 评论:0 | 标签:无

想收藏或者和大家分享这篇好文章→

“探索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低碳交通”共有0条留言

发表评论

姓名:

邮箱:

网址:

验证码:

公告

收集世界领先的智库成果和文章,为国家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推荐智库网站请在 关于 页面留言

随机推荐

标签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