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022年,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中国人民书写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时代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不同维度的独特标识记录下中国的非凡十年。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华社”(id:xinhuashefabu1),原文首发于2022年10月12日,原标题为《高度!速度!跨度!精度!深度!力度!厚度!密度!广度!温度!》。
8848.86米!2020年5月27日,五星红旗再次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成功登顶的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与珠峰大本营连线,实时传播高清视频画面。2020年4月,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40名铺设组成员肩扛传输光缆,带着46头牦牛组成的运输队,在冰川山路跋涉,运送近8吨的建设物资,完成特种传输光缆铺设。海拔6500米——4月30日下午,世界海拔最高的5g基站投入使用。加上此前在海拔5300米、5800米建成的基站,5g信号已实现对珠峰北坡登山路线及峰顶的覆盖。世界海拔最高的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穿行于雪域高原,最高海拔3650米;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四川稻城亚丁机场,海拔4411米;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青藏铁路唐古拉站,海拔5068米;世界海拔最高的并网光伏电站——西藏羊易光伏电站,海拔4700米;中国的发展达到崭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从53.9万亿元提升到114.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提高到超过1.2万美元,多年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追求、抵达、再出发,中国人向上攀登的脚步不会停歇。2021年,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中国继续引领世界铁路技术的突破;“九章”“祖冲之号”问世让中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2021年12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400”。37年、7年半、4年多、33个月,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个“百次发射”所花费的时间,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不断加快。光纤网络接入带宽实现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数级增长,移动网络实现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的跨越,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10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实现迭代跨越,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10多天时间里拔地而起,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提升,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次次快速出击,体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生动写照。经过近300天的飞行、4亿公里的奔赴,“天问一号”成功“落火”;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运行于平均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探火”“奔月”“逐日”,跨越星球是我们从未停止的脚步。跨度,丈量着时间与空间,更记录下新时代中国奋力前行的铿锵步伐。放眼神州,以“跨越”实现“联通”。一个个重大项目,跨越山川,跨越江海,让流动的中国更显活力。伶仃洋上,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一条巨龙,一桥飞架三地。天山之上,乌尉公路“咽喉”工程——全长22.1公里的天山胜利隧道正加紧施工。建成后,这条“雪域天路”将穿越天山,成为贯通南北疆的幸福之路。放眼神州,以“创新”促进“跨越”。一个个高技术产品,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注脚。2022年9月,c919大型客机成功获颁型号合格证,成为我国大飞机事业的重要里程碑。c919立项至今15年,攻克无数艰难险阻,见证中国航空工业的跨越。10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质量更优。在一批中央企业攻关带动下,中国高铁、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大国重器成为国家新名片。2020年12月6日清晨,一份“宇宙快递”正在交接。21秒内,一“抱”一“抓”,一次堪称“教科书式”的交会对接,让历经千难万险采集到的月球样品一气呵成踏上来地球的路。“太空穿针”惊险浪漫,背后有百公里测量范围内、测距精度达0.2米的微波雷达保驾护航。国之重器,累积于每一次对精度的追求。0.01毫米,这是极小径铣刀的直径,仅相当于八分之一头发丝粗细;±0.06角秒,这是纳米时栅的最高测量精度,相当于360度圆周内任意1度的六万分之一,达到现有检测仪器水平的极限。涉及9000多万人的脱贫攻坚,需要前所未有的精准到人——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需要规模巨大的精准组织——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需要实事求是的精准施策——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翻开擘画中国2021年到2025年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大”文件中却有不少“细”安排: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人……四川凉山,锦屏山隧道中部,2400米地下,有一处安静地点——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建设深地实验室,曾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本世纪初,锦屏大河湾建起两座水电站,后来隧道贯通。正在寻找暗物质研究场地的清华大学,联系到国投集团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希望利用隧道开展研究。仅用一年半时间,实验室建成。与国际其他的地下实验室相比,这座实验室岩石覆盖最深、宇宙线通量最小、可用空间大,正助力我国在暗物质和天体物理研究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方阵。在这里,中国高校取得近30项暗物质研究成果;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测量灵敏度、统计精度、曝光量等均在国际领先。中国不断向未知的空间开拓,向科技的极限求索,挺进深海、进军深地、探索深空——深海——2020年,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地球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2021年,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深井——2022年,塔里木盆地,中国石油首口超9000米的深井鸣笛开钻,标志中国石油超深井钻井能力更进一步。深空——“中国天眼”,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由佳木斯深空测控站、喀什深空测控站、阿根廷深空测控站组成的中国深空测控网,测控覆盖率达90%以上。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一座拱形大坝横亘在高耸的山谷间,承受1650万吨的最大水推力。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这个被称为“胖五”的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起飞重量约85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湖南株洲,单机功率28800千瓦、牵引力2280千牛的“神24”电力机车,能在12‰的坡道上牵引1万吨货物列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10年来,我国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各类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我国市场主体总数突破1.6亿户,带动就业近3亿人,成为经济发展动力源。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到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一系列制度创新催生巨大内生动力。从司法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改革完善住房制度、医药卫生体制,一批批改革实招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增进人民福祉。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取消外资逐案审批制;授权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构建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经贸平台……中国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激活自身发展的澎湃春潮,为全球经济注入强大动能。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至400年。近年,我国东北地区正在进行黑土地“保卫战”,通过推广农业科技等措施,夯实“大国粮仓”根基。以黑土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为例,根据多年监测数据,黑土区旱地平均耕层厚度由19.8厘米加深到23.3厘米。今日中国,正在厚植创新的基础。10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曲线迅速上扬,2021年为1817亿元,年均增长15.4%。今日中国,正在传承创新厚重的文化。10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丰硕;《复兴文库》《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出版,熔古铸今、激活经典;博物馆热、文物热、非遗热纷纷兴起,国潮国风成为新时尚……今日中国,正在打造雄厚的实力。我国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使我国实体经济底盘更稳、产业升级根基更牢,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网络零售市场。厚积薄发,才能走得更远。中国人将继续踔厉奋发、脚踏实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一款新的动力电池在中国问世,能量密度达到255瓦时/千克,可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2012年至2021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40.85%,国土经济密度明显提高。小到电池能量密度,大到国土经济密度,提升意味着什么?所谓“寸土寸金”,今天的中国,各地各部门、各行各业不断探索,让“寸土产出更多的金”。“密度”提升,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入手。“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水耗强度分别下降26.4%、34.4%、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58%。“密度”提升,关键在于创新能力。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比2012年跃升23位,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无论是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产业,还是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新赛道,都是各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注解。“密度”提升,需要产业提质增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借助新能源赛道,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愿望正走向现实。2022年7月,地处欧洲东南部的克罗地亚,一座长2440米、宽22.5米的公路斜拉桥佩列沙茨大桥通车,克罗地亚总理普连科维奇称赞这座桥“实现了将克罗地亚南北领土连为一体的夙愿”。4年前,由中国路桥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中标大桥项目,这是中国企业首次中标欧盟基金项目。像佩列沙茨大桥这样的工程,正成为中国贡献的崭新地标……在希腊,中远海运集团运营的比雷埃夫斯港,不仅是希腊最大港口,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重现辉煌,蒙内铁路让非洲运输更便捷……平均每分钟有7300多万元人民币的货物在中国和世界之间吞吐;平均每天有40多列火车在中国与约200个欧洲城市间穿梭;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国家级“展会矩阵”,从门类齐全的“世界工厂”到商机无限的“世界市场”,中国发展惠及全球。今天的中国,“朋友圈”扩大。中国建交国总数增至181个,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大凉山腹地,绝壁千仞。一座2556级的钢铁“天梯”,让“悬崖村”告别下山需要爬17段危险藤梯的历史,村民搬下“悬崖”,开启新生活。历时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望,正不断取得新进展。3.5亿人次的农村学生,吃上营养均衡的餐食,这得益于我国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10.4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近3700万老年人正在享受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13.6亿人参保基本医疗保险,能用更低的价格、用上更多的新药好药,不少人开始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利……这样的温暖,日渐充盈着中国人生活的不同切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人将有更暖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