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人事报 | 王辉耀: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尊龙体育官网

汇集中国顶级高端智库研究成果,一站阅读中国智库优秀文章

组织人事报 | 王辉耀: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2022-11-07 16:55

组织人事报 | 王辉耀: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2022年11月3日

本文刊于《组织人事报》(2022年11月3日第5版)

 

作者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

今年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技、教育、人才统筹起来集中表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可见,科技、教育和人才层面工作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个工作重点。

充分发挥国际人才资源优势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而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要素。随着科技创新对大国竞争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成为大国角力的关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从5550.4万人增长到7839.8万人,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

同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人才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及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开放平等,我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9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到656.06万人,其中423.17万人在结束学业后选择回国。2021年回国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首次超过100万名。中国已进入“海归”时代,“海归”回流呈平稳增长态势,将在创新创业、技术突破、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较于发达国家一些成熟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我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及管理等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及让人才有幸福感、归属感、荣誉感上仍面临诸多障碍,这要求我们在激烈的国际人才争夺战中加紧推进人才政策体系改革,以充分释放人才要素活力。

加紧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发展使世界科学技术格局处于大变革之中,拥有超过60%世界人口的亚洲极有可能接棒北美,成为新的世界科学中心。而中国能否接棒、能否引领未来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人才。目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人才储备还远远不够,吸引国际科技人才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优势的迫切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出一个更加多极化、数字化,并以高涨的区域主义和地缘经济为特征的后疫情世界,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世界各国努力摆脱疫情,人才争夺加剧。例如,美国先进的教育促进国际人才流入,以高校为基地培养人才,通过优势产业吸引国际人才,并以灵活的移民制度重点对专业人才伸出“橄榄枝”;英国2020年1月公布吸引顶尖科学家、数学家、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全球人才签证”;德国通过新的移民法加快了对外国专业资格的认可过程;加拿大计划在2023年前向120万新移民提供居留权;澳大利亚政府计划将允许进入该国的移民数量增加一倍左右。

发达国家凭借有竞争力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移民人才政策占据引才优势地位,移民人才也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相较而言,我国海外引才计划在引进顶尖国际人才方面成效显著,但需随国际形势变化而转变思路,改进完善。例如,我国一些国际引才和交流项目存在过度依赖财政资金支持、资金使用机制僵化、侧重部门短期利益、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同时缺少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和长期的感情培养,互信合作基础不牢固,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效果。

中国正在从货物流动大国向资本流动大国和人才流动大国迈进,未来接棒世界科学中心和参与全球治理需要全面推进海外引才与国际人才合作培养,加紧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实施更加开放、积极且有效的人才政策

党的二十大将人才工作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再度强调了实施更加开放、积极且有效的人才政策。对此,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让留学生等国际人才“回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来华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从而充分释放人才发展活力,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可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实施更有成效的人才交流合作计划储备并培养顶尖科技人才。德国洪堡基金会、英国罗德奖学金计划等国外知名人才国际合作教育与培养项目作为发达国家吸引和培养全球高端人才战略的重要抓手,为国家崛起和科技进步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项目的运作方式成效卓越,对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项目应立足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情感凝聚和文化融合目标,以及深远的政治目标等;通过专业化运行管理,面向全球吸引青年学者与本国科研机构、学者开展长期合作研究,并使其在完成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本国文化熏陶,使其成为对华友好人士。

可开通海外直接申请“绿卡”的渠道,建立更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中国的“绿卡”发放主要是对已来华一定时间的符合条件者予以“追认”,不利于吸引有意来华创新创业的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优秀外籍人士。建议建立技术移民体系,允许有意来华发展的外籍技术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在海外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免去先来中国住满一定期限的要求。此外,可继续放宽华人回流限制,为其申请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提供便利,使中国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最大人才回流国。

充分发挥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及国际商会等作用。可通过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聚合国际知名人才组织、协会、跨国公司等,依靠市场等非政府力量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全球人才合作共识。可充分借助本地区商会作用,联结各国商会,构建交流与合作网络,加强商会与商会间的联系,并推动外国商会与本地商会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借助商会网络,积极引进与地区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世界一流外资企业总部及行业领先的创新创业企业,形成企业创新集群,进而带动产业专业人才汇聚。

此外,要大力发展出国及来华留学工作,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例如可加快海外中国学校和中国国际课程的建设,允许高校自主定价,使来华留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鼓励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为优秀来华留学毕业生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储备优秀国际人才;可拓展完善海归回国就业平台,降低海归创新创业制度壁垒,为海归参与公共外交与全球治理等提供更多渠道等。

当前,全球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600多万中国留学生、7000多万学习汉语的外籍人士及众多新兴领域国际杰出人才等,是我国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重要的国际人才来源。二十大后,我国踏上了发展新征程,新时期在深化制度型对外开放中大力做好人才培育及引进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将使我国更好更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优势并引领先机。

文章选自《组织人事报》,2022年11月3日五版

关键词

来源:
0

阅读:219112 | 评论:0 | 标签:无

想收藏或者和大家分享这篇好文章→

“组织人事报 | 王辉耀: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共有0条留言

发表评论

姓名:

邮箱:

网址:

验证码:

公告

收集世界领先的智库成果和文章,为国家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推荐智库网站请在 关于 页面留言

随机推荐

标签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