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金融如何助力新发展格局-尊龙体育官网

汇集中国顶级高端智库研究成果,一站阅读中国智库优秀文章

黄益平:金融如何助力新发展格局

2022-11-20 12:30

题记:2022年10月28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2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举行。北大国发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应邀发表主旨演讲。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下又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与改革开放早期的四十年相比,未来三十年的中国经济还将有三大变化:

第一,成本优势不再。中国经济发展曾经长时间得益于低成本优势,但成本如今已明显上升。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得不从过去的粗放式、要素投入型增长走向创新驱动型增长。

第二,人口红利消失。过去,中国得益于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但如今已是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最终会影响经济增长格局。

第三,“逆全球化”趋势出现。全球化浪潮对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中国得以参与全球劳动分工,出口大幅度增长,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提升了国内经济的活跃度。如今全球化正遭遇波动,中国经济自身的体量也明显增加,增长动力不得不更多聚焦于国内。因此,中央提出以“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金融要给予实体经济更多支持

在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如何作为?

过去四十年,金融对于经济增长功不可没,有效支持了年均gdp增速超过9%,金融体系也相对稳定。虽然很多学者认为改革可以再深入一些,体制中的扭曲可以再多消除一些,但总体而言,中国这套金融体系的确有效地支持了经济高速且相对稳定的发展。

最近几年,针对金融行业的抱怨增多,尤其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在不断减弱”。对此,最直观的反映是“边际资本产出率”下降。所谓边际资本产出率,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时,需要增加的资本量。全球金融危机以前的2007年,我国边际资本产出率约为3.5,但目前几乎翻倍,说明我们的金融效率已经打折。如果金融效率持续下降,即便经济建设中投入的金融资源不断提升,但带来的经济产出却不高,甚至下降,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国过去的金融体系也相对稳定,但近几年有多个金融领域的风险开始冒头。我们维持金融稳定有两大“法宝”,一是通过持续高增长化解风险;二是政府兜底,以保证投资者、消费者等市场多方的信心。但这两大法宝的效力明显在下降,下一步必须花大力气构建金融安全网络,这一网络既要具备市场化监管框架,又要央行和财政部门共同参与建设。

金融要更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可做的工作很多,尤其是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金融应该努力推动国内大循环,在做法上可以从“供”与“求”两方面联动。

我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受益于“两头在外”——原材料、技术、资本从国外引进,产品在国内生产加工,然后又买回国外。但这一模式未来日益困难。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正如一些市场人士所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另一方面,体量大也有明显的好处,国内市场未来就有可能不断减轻“两头在外”的压力,“供”与“求”都在国内市场解决。所以关键问题是,金融如何把“供”与“求”联动起来支持经济创新增长。

供给侧:金融要有力支持经济创新

从供给侧来看,核心问题在于转变增长模式,让创新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创新对于提升我们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重要。虽然未来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但我们对国际市场仍然要保持开放,产业必须具备国际竞争力才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金融体系过去有效地支持粗放式、要素投入型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模式下的经济活动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相对少,产品在国外可能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我们在技术、市场、管理、营销渠道等众多环节面临的不确定性都很低,金融服务做起来也相对容易,尤其是风险管理压力不大。

金融未来要想有力地支持经济创新,管理风险的难度就会激增。因为创新必定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必定会增加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经济增长模式要转变,金融发展模式也必然要跟着转变。金融要支持经济创新,有两方面工作要做,一是金融创新,二是市场化改革。

金融创新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中国金融体系的显著特征是银行主导。金融体系中最大的市场参与者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之前为大规模的制造业扩张提供资金,有效地支持了经济快速增长。一般而言,资本市场在支持创新时具有先天优势,比如在识别风险、耐心陪伴创业者成长等方面更擅长。因此,金融创新的首要任务是要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英国等国领先的金融体系都以资本市场为主导。我们目前也已经在做此类工作,将来还需要持续且加大力度。

第二,创新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商业银行仍是我们最主要的金融渠道,因此需要创新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以便承担支持经济创新的任务。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创新在国际上也不乏成功先例,德国、日本都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都有效地帮助企业掌握了国际前沿的经济技术。当前,中国的银行业务模式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第三,发展数字金融。借力数字技术,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需求。针对这些企业,传统金融机构通常缺乏有效的风控手段,但现在大数据可以帮助解决部分问题。目前比较成功的例子是一些新型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这些机构做风控主要看数据,而非抵押品,能成功地把平均不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如果把这套方法普及到传统银行,帮助他们对上市公司直接融资做风险分析,意味着我们在这方面有可能探索出一条新路。实际上,我国利用大数据做信用风险管理已经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除了金融创新,金融支持经济创新还离不开市场化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要市场化风险定价。

中国政府已经花很大力气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但风险和成本终究要匹配方可持续。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帮助他们获得贷款很重要,但同时也要注重基于市场化的风险定价。唯有此,商业银行才能持续开展业务。

从供给侧来看,只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金融才有可能更好地支持经济创新。

需求侧:金融要有力支持消费

从需求侧来看,所谓“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投资和出口一直很强劲,消费相对较疲软。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消费有所回升,但目前仍在拖后腿,尤其是疫情期间的经济复苏不力,关键消费起不来,对于国内大循环构成严重制约。

消费不振,即便投资很多也容易变成产能过剩。同时,消费萎靡也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违背。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让老百姓的消费得以增长才能达标。

目前,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大概为55%,比世界平均水平大约低20个百分点,比英国、美国低25-30个百分点。

消费为什么不振或者不及预期?原因有三:

首先,我们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老百姓过于依赖劳动收入,缺少资产性收入;

其次,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较高,有钱人的消费倾向较低,该买的大多买过;穷人的消费倾向较高,但没钱消费。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社会消费总需求构成压制;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如果缺少社会保障,居民对未来的信心不足,大家有钱也不敢多消费。

如果这些问题得以解决,中国未来的消费依然可期。中国目前的社会零售总额从全球来看非常可观,今后如果能进一步释放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同时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有望成为全世界最令人向往的消费大市场。

当前,消费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不仅仅需要政府改善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保体系等必要的改革,金融同样也有巨大的空间可为。比如,金融体系可以提高效率,进而提高社会总收入,让老百姓获得除劳动工资以外的资产性收入,从而有更多钱可用于消费;再比如,我们可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微企业、低收入家庭和务农务工人员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让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变得更加平等;还有,我们可以发展金融业尤其是保险业,让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

综上所述,无论从供给侧还是需要侧,金融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于支持创新型增长,对于支持消费升级和美好生活都大有可为。只要我们很好地把握金融发力的方向,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并成功地控制风险,金融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助力我们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整理:何又夕 | 编辑:王贤青 、白尧

北大国发院教授、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2015-2018年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目前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英文学术期刊“china economic journal”主编和“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副主编。


来源:
0

阅读:107243 | 评论:0 | 标签:金融 自媒体

想收藏或者和大家分享这篇好文章→

“黄益平:金融如何助力新发展格局”共有0条留言

发表评论

姓名:

邮箱:

网址:

验证码:

公告

收集世界领先的智库成果和文章,为国家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推荐智库网站请在 关于 页面留言

标签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