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3.9%,社区成为主要居住空间和社会矛盾的重要聚集地。人们希望所在社区是温馨美好家园,而不是纷杂冷漠的世界,对美好生活、高品质生活的向往越来越体现在社区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社区治理要在党建引领下面向居民需求,统筹发展、治理与服务,发挥文化纽带作用,建设让居民放心、安心、舒心的生活港湾。
1.高品质生活成为人们对社区治理的重要期盼
社区治理担负夯实政权基础、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大使命,最终要落脚在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应当看到,当前人们对社区治理有着以下期盼。
更安全。安全是居民对社区生活的底线需求。随着警务管理社区化、社区治理网格化、物业管理专业化、安防管理智能化,社区治安保障更加有力。但是,当前社区人户分离普遍,人口高度聚集、流动频繁、陌生性强,驻区机构多元,管线网等设施密布,社区安全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居民对一老一小人身安全、个人信息与隐私安全、汽车等财产安全的诉求日益增长,住宅火灾、高空抛物、宠物伤人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使得安全保障依然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
更舒适。环境干净整洁是居民对社区的基本诉求,越来越多的居民希望所在社区规划科学、绿化得当、干净舒适。整体上,我国专业物业管理覆盖率还不高,居民素质还有待提升,社区尤其是部分无物业管理小区和老旧小区乱抛乱扔、私堆乱放、私搭乱建、公共空间被侵蚀、物业和公共设施老化失修、停车位紧张等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质量与邻里和谐。有的地区仍存在的业委会发育不足、居民参与度低等治理瓶颈也亟待破解。
更便利。随着基层政务服务一窗办理、一网通办、不见面办理,以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普及,各类社区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但社区服务主体行政化、服务空间遭挤压、服务内容滞后、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专业程度低等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面向一老一小的社区服务资源明显不足,社区设施适老化、儿童友好化改造滞后,多功能、复合型、亲民化的社区生活场景打造不够,社区治理创新任重道远。
更有人情味。归属感是社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表征。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如下问题:对空间规划重视不足,对社区交往与闲暇功能考虑不够,对烟火气、生活气守护不够,社区文化传承不够,“老房子、老物件、老邻居”“新空间、新组织、新活力”等社区特质培育不充分,社区精神彰显不够,共同体意识发展不足。如何建立凝聚居民的情感纽带、形成社区归属感,是高品质生活对社区治理提出的新课题。
2.在创新社区治理中迈向高品质生活的实践探索
当前,我国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非常活跃,各地在统筹发展与治理、社会秩序与社会活力、治理与服务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成都等地明确提出高品质生活的社区治理目标,值得关注。
创新党建引领的体制。鉴于社区治理“九龙治水”的困局,成都在党委设置“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并由组织部部长兼任主任,整合组织、政法、民政、城管等力量,统筹社区发展与治理,制定社区治理法规和规划。针对社区治理资源短缺难题,发展区域化党建和党建联盟,实现公共空间共建、公共难题共治、公共服务共享。对应社区治理微单元,建立院落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延伸组织触角,明确治理责任。
注重营造社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居民活动的场所,也是社区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并最终成为社区文化和记忆的重要载体。成都等地将公共空间营造作为重要突破口,在党群服务中心基础上打造邻里月台、文化中心等服务空间,形成“修旧如故、保留记忆”的文化空间,常态化开展文艺和志愿活动,让社区生活更便捷,让社区记忆活起来,让邻里关系更融洽,收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寓社区治理于社区服务。将满足居民服务需求作为社区治理根本落脚点。一是集成政务服务,方便群众“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二是链接商业服务,集成教育、医疗、金融等日常生活服务,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三是创新社会服务,引入“枢纽型社会企业领办 多个专业组织参与”服务模式,开展“公益集市”等服务筹资活动。四是开展志愿服务,持续开展“社区邻里节”“百姓大舞台”等活动,变“生人社会”为“熟人社区”。
创新社会协同实现路径。一是依托枢纽型机构发展社区养老、文化等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和居民自组织,解决社区治理主体不足问题。二是推行“一元租金、资源换服务”模式,将社区公共空间委托专业社会力量运营,节省财政资金、提升服务品质。三是创新“公益 有偿 低偿”的筹资模式,推出可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的社区服务包,专业机构收益的70%用于自我发展、25%用于枢纽型社会企业升级孵化平台、5%汇入社区基金,解决社区治理难以持续的问题。
3.面向高品质生活创新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高品质社区生活代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更有力的组织统筹、更可持续的资源保障、更高品质的服务。社区治理创新要加强党对社区发展、治理、服务的统筹,促进“三治融合”,更好发挥社区文化纽带作用。
将党建引领作为社区治理的主线。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双线融合,实现社会秩序与社会活力的平衡。推广“社区党委 小区党支部 党小组 党员示范岗”的党建组织架构,明确治理职责,建立党组织问题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构建兼顾安全、便利、舒适、活力、温馨的社区治理评价体系。鼓励区域化党建、党建联盟、社区党工委等创新,整合社区资源、搭建社区平台、丰富社区服务。推动社区“网格化微党建”,推行“基础任务 服务任务”的社区党员管理创新,以党建促群建。提升社区“两委”交叉任职比重,探索社区“两委”与物业企业间“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规范物业管理。
将社区发展作为社区治理的动力。将社区作为发展的平台,在发展中创新社区治理。一是发展社区公共空间,引入和培育社区规划师,升级改造废弃公共空间,强化周边公共空间共建共享,对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空间进行去形式化、去办公化、亲民化改造,让社区空间“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二是发展社区组织,重点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群体组织、业委会等,壮大社区治理力量。三是发展社区经济,鼓励社区依托公共物业、资源和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服务业,创新“o2o 社区”商业运行模式,推广社区发展基金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将“三治融合”作为社区治理的关键。在居民委员会下设社区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服务、物业管理等专委会,组建居民小组、小区议事会、居民智囊团,培育孵化社会自组织,完善议事协商机制,创新居民自治。普及社区法治顾问和人民调解工作室,增强居民公约的社会参与度,强化社区法治。发展社区志愿组织和志愿者,鼓励积分制、时间银行等管理创新,发挥社区人物、文物教化作用,强化社区德治。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的数字化实现形式,推动社区智治。
将社区服务作为社区治理的手段。社区治理要坚持安民、便民、亲民,寓治理于服务。开展社区服务需求调查,加强需求的大数据动态监测,提升社区服务精准性。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儿童托管和老人照料中心、社区便利服务站、多元矛盾调处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等,形成涵盖老中青幼的社区生活服务圈。设立社区发展基金,推出慈善超市、爱心停车场等“自我造血”项目,搭建居民互助服务平台,建立社区服务长效机制。
将社区文化作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纽带。以空间可共享、建筑可品鉴、街区可漫步、记忆可保留为目标,营造具有价值导向、文化风格、美学特征、行为符号特征的空间场景。专设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开辟“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展窗,鼓励社区文艺组织基于社区故事编排节目,构建社区记忆共同体。根据居民兴趣需求,引导成立剧社、读书会等群众自组织,丰富文化生活。引导居民参与社区规划、居民公约、社区logo、社区之歌的制作,增强居民参与感与认同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