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内涵式发展-尊龙体育官网

汇集中国顶级高端智库研究成果,一站阅读中国智库优秀文章

刘伟: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内涵式发展

2021-11-29 16:40

作者刘伟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本文刊于《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5日第4版。


报纸版面截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路问题”的新论断,是对中国实践、中国创造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高度概括,标注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定位、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上讲话提出,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道路问题”是根本问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担负育人核心功能,新时代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道路,新形态”的新论断作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底层逻辑”,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内涵式发展。


加强理论阐释,深刻认识“新道路,新形态”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路问题和中国贡献的新论断,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以及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关系等关键性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中国发展道路提到了人类文明的高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灵魂。

“道路问题”既是实践的根本问题,也是理论的根本问题,高校理论工作者要持续加强理论阐释,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底层逻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发展、中华文明、全球化等多维角度,深刻领会其本质特征,理清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特征和新内涵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特征在政治上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经济上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文化上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上体现为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上体现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内涵新要求就是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把握正确方向,彰显自信自强,用“新道路,新形态”经验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特征和新内涵新要求,不仅是“中国式”新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凝结着人类社会对发展规律、发展价值的理性认识,标示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必须在不断加强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把“新道路,新形态”有机融入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特色教材体系。注重在教材体系中及时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成果,不断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科学思想、精神品质和工作方法更新到教材体系中,建设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当前我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振奋。


高校理论工作者更应扎根中国大地,回应中国问题,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在教材体系中彰显“四个自信”,建设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案例、中国模式”,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气派”,具有完全“中国知识产权”的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中国系列教材。


创新发展思路,用“新道路,新形态”理念推动学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中国人民大学自建校以来,编写出版了一大批经典教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教材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高等教育类教材获奖总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第一主编(第一首席)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的共26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这与学校始终坚持把教材建设作为立校之基,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教材体系建设密不可分。


一是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材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注重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建设协同发展。


二是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价值引领的基础工程,把“道路问题”作为教材建设的根本问题,注重教材建设知识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相统一,在教材建设中不仅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阐释,更加注重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教材建设的源头活水,作为贯穿教材建设工作的灵魂主线。


三是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建设“独树一帜”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工程,在推动原创性、标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注重向教材体系的转化,通过历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领先优势。


四是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教师发展的基础工程,充分发挥教师教材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坚持大师名师写教材,将教材建设作为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核心内容,建立完善的教材规划和奖励体系,完善教材成果与科研成果换算机制。


五是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造就时代新人的基础工程,用“新道路,新形态”理念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把人才培养的现代化作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把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华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把教材建设作为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基本保障。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来源:
0

阅读:438722 | 评论:0 | 标签:中国

想收藏或者和大家分享这篇好文章→

“刘伟: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内涵式发展”共有0条留言

发表评论

姓名:

邮箱:

网址:

验证码:

公告

收集世界领先的智库成果和文章,为国家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推荐智库网站请在 关于 页面留言

随机推荐

标签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