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承办的第二届北京青年量化经济史论坛在线上举办。北大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担任上午会议的主持人;经济史学系郝煜长聘副教授、赵一泠助理教授参加论坛并分别宣讲了论文《从贡赋到市场:晚清漕粮折色改革对粮价的影响》和《私盐与尚武文化》。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复旦、lse等国内外高校的学者和在读博士参加了此次会议。
郝煜长聘副教授宣讲论文
郝煜长聘副教授论文简介
《从贡赋到市场:晚清漕粮折色改革对粮价的影响》
既有文献对财政货币化对运输成本和行政成本的影响多有讨论,但探讨其对粮食市场和相应福利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还付之阙如。论文利用19世纪50-6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漕粮折色改革,发现财政货币化减少了粮食进口地区的粮价水平。漕粮定额增加一倍,全样本粮价水平降低了4%,在粮食进口地区降低了7%。这是因为不生产粮食的纳税人不需要在市场上购买粮食完成漕粮及其附加税缴纳,从而减少了本地粮食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江浙地区,漕粮折色征收后,州县官在市场力量汇聚的无锡和绍兴大规模订购本色漕粮,并通过海运提解,这意味着本地粮食市场的信息和物流摩擦被大规模市场中心的便利所熨平。
赵一泠助理教授宣讲论文
赵一泠助理教授论文简介
《私盐与尚武文化》
盐税从春秋管仲首先使用开始,就一直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在清朝盐税占财政收入的10%左右。财政对于盐税的依赖造就了引岸制度,使不同盐区的盐价因为运输成本的不同而差异极大,其中以两淮盐区盐价最贵。两淮和相邻盐区巨大的价差导致了邻私的盛行。在对抗政府缉私的长期重复博弈中,私盐贩子不断集团化和武装化,走向暴力的道路,也改变了当地的民风。论文利用两淮盐区边界的随机性,采取断点回归的方法对走私和尚武文化进行了因果识别。由于缺乏人口数据,论文创新性地使用了武举人和文举人的比例来衡量尚武文化。论文通过这个案例,展示了人力资本偏好的路径依赖。
全体与会者合影
本届年会共有8个原创性项目进行了汇报,其中有3个博士项目。本届年会的参与老师包括:复旦大学陈硕教授,厦门大学李嘉楠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苗萌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胡思捷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张博骁讲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徐志浩助理教授,长江商学院陈雨新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周建波教授、郝煜长聘副教授、赵一泠助理教授、mark hup助理教授等。
供稿:经济史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