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16家研究机构联合发起的“首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在京召开,大咖云集。主旨演讲环节的10位大咖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委会成员林毅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保监会原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周延礼,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郑之杰,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亚非,中联部原副部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于洪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刘卫东,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现人大重阳君整理10位学者演讲内容如下,与读者分享。
2022年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16家研究机构联合发起的首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在京召开,大咖云集。在主旨演讲环节10位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从倡导建立“一带一路”学、中外看“一带一路”、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一带一路”的金融合作等多角度进行深度交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委会成员林毅夫
就“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委会成员林毅夫谈了三点心得。第一点,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今年或明年,我们有望变成高收入的国家,就需要跟其他的高收入国家一样,对世界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且要有实质的帮助。以往的国际援助项目,并不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问题,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直陷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中国有一个顺口溜,要致富先修路,也就是说在发展中国家,如果真的想提高收入水平,缩小跟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始。因此,2013年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候,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抓手,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
第二点,为什么提出以后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响应呢?一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发展的愿望,我们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共同历史、共同梦想。二是因为中国高速发展的经验很有说服力。三是因为我们提出的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抓手实现互联互通,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法抓到了各个国家的发展关切。
第三点,怎么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必须按照各个国家的结构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比较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原因基本上是基础设施极度欠缺。因此,我们应该与各国共商,针对各自基础设施的瓶颈来构建,共同建设,实现共赢,同时,要以开放的方式,推动“一带一路”跟世界上其他发展机构、其他国家一起合作,实现互联互通,共同繁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认为,中国不仅是全球发展倡议的首创者,更是通过“一带一路”落实倡议的实践者。“一带一路”为全球发展倡议高位发展的达到,提供了新机遇、开辟了新天地。2022年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的会议演讲中指出,全球发展倡议“是向全世界开放的公共产品,旨在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中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拓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多来,始终秉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百年大变局中寻找发展机遇、凝聚合作共识,走过了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从绘就一幅“大写意”到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从总体上看,“一带一路”不是为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以更高标准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的统筹。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提供包容性巨大的发展,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沿线国家结合起来,开创超越民族、超越国界、开创了科技革命和产业文明,开启更多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经济全球化的全球公共产品。
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实施的今天,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以及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共建面向全球的“一带一路”实践平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包容性巨大的平台;如何更好总结“一带一路”实践的标准性理念、标志性概念、标志性话语,以及如何应对国际社会的误解、曲解乃至造谣抹黑等等,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应用更宽阔的研究视野,动员更广泛的研究资源,不断提升对“一带一路”认知和对全球发展战略的深刻理解。
保监会原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周延礼
保监会原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周延礼从金融合作的视角谈“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他表示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起到有效作用。中国经济现在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开放政策坚定不移,为全球的经济发展,尤其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不仅有效缓解“一带一路”融资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共建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后疫情时代,环境和社会的风险给我们带来很多压力和挑战。2021年全国出现强反弹、弱复苏、不同步的特点,都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挑战,“一带一路”国家的债务风险也不断攀升。
作为银行保险机构,走出去的种子机构要落实好,着力打造跨国产业链的分工、推动贸易的畅通;要发挥好“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优势,特别是银行保险机构发挥好信贷基金、债券、保险等协同的效益;推动创新可直达的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工具;提高可持续性及提升共建国家社会发展能力;要发挥好创新引领的效应,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按照市场法制化的原则,充分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传统保险业务和银行业务发展,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推进绿色金融的互利合作,以及标准的制定,开创环境、气候、风险管理一些有效方法;加强银企合作,共同防范一些项目的环境和社会的风险问题。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应对主权债务的风险,同时做好对一些新兴国家的研究,充分发挥g20协调全球政策,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我们将来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建立“一带一路”银行间和保险机构间的常态化合作,使之形成平台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郑之杰
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郑之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了“一带一路”三点看法。第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学界、业界深度融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多以来硕果累累,同时我们也发现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领域受到了最多的关注。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 “一带一路”强加指责,在资源掠夺、地缘争夺、债务陷阱、环境保护、透明度、不节约等方面进行批评。西方国家政府和智库机构交替推出针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举措,配合非常紧密。但另一方面充分说明我国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建设重大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项目,触及了西方国家海外核心利益,这些问题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西方国家的一些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应当坚持促进中等收入国家及世界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与西方既要有竞争同时也不能排斥合作,学术建设是很好的合作点。
第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研究要找到实践中的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座谈会讲话指出当前“一带一路”面临的中心挑战,研究人员应认真学习,结合工作实践也归纳集中显现的几个点。这些点包括协同创新机制、重大项目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
第三,理论与实践联动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是创新发展国际投融资规则。我国现阶段要在重大优先领域和小而美项目等方面,创新提出国际投融资规则。二是做实做细人民币国际化应用研究。目前应当重点研究一些非常具体的应用问题,统筹考虑中资企业自身发展规划与重点国家产业对接规划,以周边国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和实践平台,构建投资贸易跨境循环机制,扩大人民币使用的场景。三是对标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拓展三方和多方智库合作。可考虑通过多方联合研究智库合作,将气候变化、环境社会、公开透明、各方提出的基础设施议程对接等作为长期给予持续关注和回应,帮助合作国保持适度债务规模,防范地缘政治风险,同时对标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研究提高中方金融机构的水平。
外交部原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何亚非
外交部原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何亚非以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付诸实践已近10年。这十年是百年大变局的加速期、国际格局变换期、世界秩序调整期、全球治理重塑期。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争取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和世界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新常态”下国际合作模式多元化、实践真正多边主义的需要,面临的机遇和困难都前所未有。
“一带一路”“新常态”有四个特点。一是当今世界气候变化、病毒流行、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已经对人类构成生存性危机;二是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风险显现,推动全球生产链、供应链、金融链进行深入调整,各国经济摩擦、金融动荡、通货膨胀加剧;三是地缘政治矛盾持续升温,地区冲突愈演愈烈;四是经济全球化遭受逆全球化冲击,全球化内涵外延在世界多极化和技术革命推动下,发生深刻蜕变,进入2.0新阶段。综上所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峻,困难增大,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积极创新,持续发力。
那么,“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路径在哪里呢?一是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要从安全和睦、经济繁荣、民心相通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继续以开放、包容、进取的精神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三是扎实做好“一带一路”每一个合作项目,特别要重视民营企业的困难;四是重视智库的作用,做大做强中国自己的非政府国际组织,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随着全球化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转型加速、国际合作逐步走出新冠疫情的阴影,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度再度高涨,任重而道远。
中联部原副部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于洪君
中联部原副部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于洪君以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首先要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成就与意义。做好“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讲清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要全面了解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物化成果与时代价值,充分认识“一带一路”的现实影响与历史意义。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以来,国内外围绕“一带一路”的本意与初衷、共建“一带一路”的原则与方式、推进“一带一路”的路径和走势,热议不绝,主要有四点:一是“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赢发展的新路径;二是“一带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导下的全球治理新范式;三是“一带一路”是利益诉求相互对接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新创举;四是“一带一路”是世界大变局中影响巨大深远的重大事项。
其次,要理性看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困难与风险。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和严峻表现在如下四方面:一是全球经济下滑导致共建“一带一路”动力下降;二是环保压力增大导致共建“一带一路”难度增加;三是某些国家政局不稳冲击“一带一路”合作进程;四是西方国家的挑拨破坏与恶意竞争将长期存在。
最后,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须积极主动持之以恒。无论从现状看还是从发展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大方向和总态势都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常态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成为全球经济运行以及人类进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与联通、产能跨国转移与合作、社会民生工程与福祉、数字经济合作与管控、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支付方式改革与创新,将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方向。在此前提下,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重点要解决谁来讲、讲什么、对谁讲、怎样讲的问题。一是以我为主,同时要引领尊龙体育官网的合作伙伴共同发声。二是突出成就与经验,同时也不回避问题和挑战。三是内外兼顾,但要面向国际社会与尊龙体育官网的合作伙伴。四是现代化传播手段与国际化传播语言相辅相成。
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
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已由“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正处于成长期,既有快乐,也有“成长的烦恼”。因此,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阶段性特点,无论是开展总结性研究还是前瞻性研究,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确立研究题目,可以四个导向为线索。一是目标导向。从“一带一路”作为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经济外交顶层设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实践平台的发展定位,以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如何有效发挥作用等视角选题;二是问题导。针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要回答如何看、怎么办?三是行动导向。“一带一路”的内涵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涌现出了多个专门领域的丝路概念,至于其合适的内涵、如何实施推进,需要跟进研究,才能把这些概念立起来、成为共建的具体行动。四是工作需要导向。包括政府部门研究规划政策性文件的需要,对外释疑解惑、促进形成客观公正的国际舆论氛围的需要。另外,国内研究机构应该学习借鉴国外智库的可取之处,把“一带一路”研究做的更深更接地气。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世界人类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加快,代表中国文化伟大复兴带来世界性影响,代表我们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能力腾飞或者叫飞跃。因此,今天讨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七个方面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带一路”根基在国内,枝叶在全球,只有国内的根基稳,全球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事业才能真正枝繁叶茂。二是要处理好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之间的关系。共建“一带一路”主力是企业,后盾是政府,应该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导、效果主导。三是要处理好软连通、硬连通、心连通的关系。软连通应该先行,心连通要坚持不懈地做工作水滴石穿,要规避硬联通大的风险,放大软连通的效能,做好心连通小而美的项目。四是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一方面要坚定不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确实要把规避风险放到重要位置,把风险防范放到发展之前。五是处理好优化存量资源和创造增量资源之间的关系。已经在中国北京召开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形成的合作项目是我们基本盘,必须巩固基本盘,优化基本盘,放大基本盘,把基本盘做好,就是对未来最好的示范,也是最大的效益。六是处理好斗争和合作的关系。一方面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提出类似倡议是对“一带一路”的对冲,也要看到和“一带一路”的共通点,未来有对接和合作的可能,要有创造的可能。七是处理好创造“一带一路”奇迹和“一带一路”理论的关系。做好“一带一路”研究,为“一带一路”立论。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刘卫东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刘卫东认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亟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一带一路”研究首先要认识到中外学者存在主体和客体的视角不同。中国学者既是台下的观众,也参与写剧本,偶尔也上台票友一下。而西方学者则是纯粹的观众,所以相对挑剔。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差别。其次,不同文化形成的话语体系,影响着中、西之间在“一带一路”研究上交流。很多话语仍然是放在各自的语境和文化环境中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我们讲话老外有时候听不懂,或者说不能完全懂。要看到,当下的中国文化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西方现代化思想的融合体。有些时候,中国学者在写文章时也使用了大量政党语言或政治话语体系。
高质量的学术研究需要“知己知彼”的研究。知己就是要总结好中国经验,提供发展知识。沿线国家愿意与我们共建“一带一路”,其一是因为我们对他们有援助或者有投资,其二他们确实看到中国成功了,要学一下中国经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知己,要把中国经验总结好,要把国际发展知识提供给沿线国家,这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否则,一些国家会学表面经验。有些国家学中国工业化经验,并不成功,只学了皮毛。知彼,则必须深刻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和文化差异,这也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是多边主义的体现。要思考中国经验和技术能否简单地移植到其他国家。其实,西方国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海外投资,也遇到与母国不同的制度和文化。即使当时他们有新自由主义“保驾护航”,遇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我们走出去也不会例外。
当然,“一带一路”研究也需要多方的紧密合作。我们论坛的目的就是希望把学术界、智库、政府、企业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大家可以开展深入的研究和交流。一定要搞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这样才能保障“一带一路”建设长远发展。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主持本环节并指出,不应过分夸大“一带一路”的全球风险。目前“一带一路”建设虽然面临西方国家技术围堵、舆论战、新冠疫情等风险;但同时,与西方国家的合作超出预期、中老铁路在疫情下顺利通车等实例也表明:风险并没有转化为危害,还在可防范的范围内。
王文表示,这次的论坛对中国“一带一路”研究的历史非常重要。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一带一路”研究陷入了低谷,文章发表、书籍出版都下降到了最低峰,是2018年、2019年时期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一带一路”研究呈现出“国内转冷,国外扭曲”的趋势,从中外舆论斗争看,升温“一带一路”研究成了当务之急。“一带一路”研究保持一定的热度,有助于维持“一带一路”朋友圈,有助于吸引更多跨国投资与优质项目,也有助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助力民族复兴。中国学者要重燃对“一带一路”研究的热情,增加对“一带一路学”的研究,这也是举办此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的初衷之一。所以,今天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实际上是中国“一带一路”研究一次触底的巨大反弹,代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王文认为,对于“一带一路”研究而言,要有重构全球思想价值链的雄心。要深入“一带一路”学术交流成立类似“一带一路研究会”,常设性地推动“一带一路”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在学术界、智库界形成“一带一路”持久化的思想共识。加强跨国合作研究,建立真正的、有效的跨国“一带一路”研究合作纽带,在重要选题、领域、方法上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重构全球思想价值链。
现场合影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