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載《經濟通》2021年3月9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 田詩蓓、助理研究員 劉丹婷
近日政府公布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方案,令本港醫生短缺危機再成熱議。政府方案大幅採納團結香港基金2019年發表的《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政策倡議報告內的建議,允許於認可非本地醫學院畢業的港人註冊醫生或專科醫生,於本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一定時間後,可獲正式註冊,為化解香港長久以來醫生不足的問題邁出重要的一小步。
方案預期將能減輕本港過勞的醫護人員的工作負荷,並縮減醫療服務的輪候時間。儘管方案具備相當效益,但卻受人誤解而遭到各種非議。有關誤解必須加以釐清,務求大眾能更客觀地評論這項新方案。
執業資格試是確保香港醫療質素的唯一途徑?
反對豁免執業資格試的意見認為,考試是確保本港優質醫療的關鍵,憂心開放新的註冊途徑會引入良莠不齊的醫生。然而,我們準備引入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早已經過多重測試,確保質素。海外醫生首先須通過認可醫學院的畢業試,並符合海外醫療機關的註冊要求;其後亦須於香港公營醫療機構接受入職評核,才得以通過初步的專業檢測。方案亦強制要求醫生於公營醫療機構服務,讓新入職的醫生展示融入本地醫療體系的能力,同時其上司必須檢視其醫療水平,以起把關作用,確保其能力與本地培訓醫生看齊,未能達標的醫生將被拒諸門外。事實上,現時的本地醫科生,不少都正接受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指導,因此我們絕不能斷言非本地培訓醫生的能力不足。
非本地醫學院提供的教育,質素不及香港?
坊間亦關心非本地醫學院獲「認可」的評選準則,以及獲選學院的教學水平能否媲美本港醫學院。事實上,政府方案建議成立由跨界別專家組成的小組委員會,客觀檢視及挑選認可的醫學院。團結香港基金2019年的政策倡議報告亦指出,不少海外醫學院的世界排名並不遜於香港。雖然排名並非唯一的衡量標準,但對物色優秀人才而言應具參考價值。
語言會成為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工作的障礙?
不少人憂慮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工作會遇上語言障礙。然而我們不應因為這種論述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置本地瀕臨崩潰的醫療體系於不顧,漠視了延聘頂尖人才的迫切需要。公營醫療機構包括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早已訂立各職系的語文能力要求。現時亦有很多非本地培訓醫生為港人提供服務。問題的癥結在於,香港在競逐國際醫療人才時已處下風,因此應作彈性處理,例如:回流的醫生如不擅長用廣東話診症,可善用翻譯服務或配對英語患者。總括而言,護理服務是否優質和及時,比服務的語言媒介來得重要。
香港對非本地培訓醫生沒有吸引力?
再者,有人憂慮即使落實方案,效果亦有限,因為難以吸引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然而對很多合資格的香港永久居民而言,能夠回港與親友團聚已經非常吸引。就算剛開始只有少量醫生來港,但長遠而言,政策能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讓未來的海外醫科畢業生在港工作。此方案再加上其他擴大公營機構醫生編制的措施,將能大幅緩解本港醫生短缺的危機。
總的來說,政府建議的修訂方向正確,但仍要加快步伐,盡早建立強大的醫療班底,以應付香港急劇增長的醫護需求。我們的政策倡議報告顯示,香港的醫生供應已落後於國際同儕。現時全球都面對醫生不足的問題,我們卻仍緊抱過時的政策、處處設限,令優秀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無法為瀕臨崩潰的本地醫療體系作出貢獻。增加醫療人手無疑需要多帆並舉,我們仍須提出長遠及系統性的解決方案,但香港迫在眉睫的醫療需求亦急待化解。政府實宜提出更多方案,吸引以至挽留優質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為香港的醫療體系盡一分力量。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