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治衡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4月8日“贸易金融”app,原标题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难以动摇》。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遭受严重破坏。随着近期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中国社会经济运行正逐步恢复正常。“中国引擎”重启,将有力推动全球产业链“转起来”,提升其抗风险能力。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全球经济环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中国本身拥有世界上门类最为齐全的制造业体系;第二,中国工业增加值占比gdp在全球排名前列,具备完备的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第三,中国有庞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以及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第四,中国具有充足且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群体,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技术传承体系;第五,中国具备“海陆空”立体的物流服务体系,仓储设施齐备,能够满足全球经济环流中交通运输、仓储等各类需求;第六,中国提供优惠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营商环境日益完善,依托重点区域经济圈,继续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产业生产制造力。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正逐步朝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方向转型,继续推动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中牢牢占据更核心的地位,以上六方面特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仍然将无可动摇。
根据联合国产业分类的标准,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由此带来的是中国在工业生产中能够进军各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这就成为了中国在工业制造领域能够深嵌入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力之一。
“全”产业门类是中国制造发展的基础之一,规模的提升也为其在国际市场有效推广有提供了另一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超过美国,就一骑绝尘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当年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约20%。根据工信部最新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0日这一比重达到28.1%,2016年至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制造业增加值(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整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8%,制造业仍然占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相比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来说,仍然相对较高,制造业的占比比重对世界制造业贡献比重接近30%。
制造业增加值/gdp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整理
从数据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我国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处在下行通道中。这也得益于近些年来加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重点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支撑的高端制造行业。根据工信部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来看,近四年来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长16.6%,已经由22.6万亿元增至35.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6.2%。转型已经初见成效。
制造业门类全与生产制造规模大这两大基础得来不易,得益于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相应资源的注入。中国地大物博,能够基本满足对于制造行业原材料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拥有14亿人口,人力资源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元素之一。
对于人力资源涉及两个方面的理解,第一,我国有相当规模的人员投身第二产业的生产工作之中,这不仅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更为我国自身乃至全球产业链输出大量的人才。根据世界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全球范围内其他经济体的该指标均高出许多,基本与工业制造老牌强国德国持平。近些年来,德国也大力推行其倡导的“工业4.0”发展战略,旨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产业的智能化改革。在这一点,与我国推进的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改革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中国重视工业制造业发展,由此来看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占据全球产业链重要地位的优势。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整理
第二,我国拥有约4亿的中等收入人口,拥有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市场层级也较为完善,能够满足多样化制造业最终商品的消费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同比名义增长4.7%。从总量上看,2020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接近55%,虽然有疫情冲击,但是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足以证明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巨大。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划分,仍然存在约1.8亿人群易于跻身成为中产水平。近些年来,“需求侧”改革备受关注,继续提高居民生活保障,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寻求发展的平衡,将利于挖掘出需求的潜在增长点,继续促进我国经济继续正循环发展。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整理
从工业制造各个环节来看,将原材料和制造品运送流通的物流体系必不可少,为此提供的仓储等服务也需跟进。目前,中国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需求侧管理和改革,尤其在畅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中推进改革,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根据《2019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较上年末增加0.8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增加0.6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501.25万公里、增加16.6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增加0.7万公里。新增3个民用航空运输机场、4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国内国际物流体系,利于产业链生产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根据wind数据整理显示,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也取得较大发展。由于第三方物流收入并非来自运费、仓储费等直接费用收入,而是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由此,这一项指标能够直接反应我国在从传统物流体系转为现代物流体系的成果。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在此方面领先中国。
第三方物流收入规模占物流成本比重(%)
数据来源:wind,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整理
另一方面,在中国“十四五”规划中,对于区域经济进行了重大战略部署,将通过发挥各地区优势,全力挖掘和释放其增长潜力。在这方面,继续依托我国重点都市圈、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经济的发展,着力提高全球产业链的资源配置能力。根据wind的数据统计,单从物流成本的角度来说,虽然相比于世界发达经济体仍然较高,但由于政策的支持和营商环境的持续向好,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物流成本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wind,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综上所述,在基于六方面特点,我国的产业链深嵌入全球制造链条中的地位无可动摇。在“十四五”规划发展期间,继续坚持穿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化经济社会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使得我国制造深嵌入全球产业链中,全面完成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