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
近期,人社部等三部门发布了18个新职业,包括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易货师、二手车经纪人、汽车救援员、调饮师、碳排放管理员等。
“官宣”新职业有正名的作用,但考量也更多。像新职业的发展前景与不可替代性,就是此次官宣考虑的重点。
可现实总要比规则来的更快些,许多还未被官方收录的“新职业”,其实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前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互联网社区平台b站,也发布了一份“2021年青年新职业指南”。
这份指南从新需求、新技术和新理念三个角度对新职业进行了划分,内含的新职业数量更多,也对年轻人的担忧和思考进行了数据收集。
比报告更值得深究的是,为什么在这时候,大家都关注起了新职业?同时,社会该如何看待这些新职业的产生?
1
“奢侈”的新职业
很多新职业确实非常有趣,像b站报告里提到的“职业祈福师”、“娃娃化妆师”、“水果猎人”,听名字就能直观感觉到工作内容的魔幻。
如果跳出对具体职业的讨论,会发现,中国社会能诞生这么多的新职业,其实有着非常有趣的背景。
“职业”这次对现代人来说太正常了,以至于很少有人意识到,职业其实是一个非常奢侈的东西,新职业更奢侈。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人类连温饱都无法保证,一生都在为吃饱奔波。
那时的社会分工,也仅是以性别特征为标准,使男女在采集狩猎、耕种养育方面有所侧重。
过去几千年的生产力才攒下了360行,而现在的新职业的诞生速度,是以年为单位的。
速度提高的背后,影响职业演化的变量在增加。
首先是需求,生产力的发展缓慢且具有不确定性,但需求却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而现在,一个新的需求,就可能催生出一整个行业。
比如年轻人对宠物的需求增加后,宠物行业早已不仅限于养殖、售卖、食品等环节,像是宠物类的up主、宠物殡葬、宠物食品品尝师等新职业层出不穷,已经实现全产业链的开花。
其次是技术,技术未必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力上,但能通过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从而改变市场规则、提高社会效率。
这个万物皆可数字化的时代,技术正在重构、催生着众多职业。
比如指南中提到的“城市大脑架构师”,城市规划专业存在已久,但用数字化的方式去构建城市管理系统,是互联网时代独有的;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现实开发工程师”“仿真模拟渲染设计师”就完全属于新生的职业了。
以上所有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新的社会理念。新理念,一般会催生出更“昂贵”的新职业。
比如今年大火的“碳中和”概念,就有相应的、志力解决温室效应的碳排放管理员,此外还有海洋垃圾处理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冷链食品安全管理员等等。
新职业的爆发性诞生是基于整体生产力的发达,在新需求、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催化下产生,它的诞生土壤本身就已经足够昂贵。
在这份报告中,你会发现大部分新职业诞生的目的,并非温饱,而是人们想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物质)或让自己变得更有趣(精神)的愿望。
这才是最奢侈的部分。
2
新职业的另一面是冲击
面对新职业,一些年轻人已经在行动。b站的这份指南显示,5.5%的人已经在全职从事新职业,12%的人在兼职尝试。
年轻人尝试新职业的意愿也很高,58.5%的人虽然还没行动,但感兴趣、想要尝试。
整体上,我们应当鼓励这样的探索。
过去,同样会有很多人不想投身于传统行业,但碍于时代局限和生存压力,绝大部分人别无选择。
但是在这个时代,无论喜欢做“撸猫师”还是玩剧本杀,至少年轻人可以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能以此安身立命,更不会被歧视,或被无端指责为玩物丧志。
在不妨害他人的前提下拥有更多的自由,总是美好的。
不过新职业在积极向上基调的背面,也隐藏着需要被关注的问题——需求、技术和理念,在创造新职业的同时,也在冲击甚至摧毁着原有的职业体系。
如餐饮业,就在几年前,餐饮企业还不是资本市场上受欢迎的标的,但如今,国内已经有海底捞、百胜中国、全聚德、广州酒家等多家餐企成功上市。
早年餐饮行业自己都没有预想到这个结果,更没预想到这原因并非出自餐饮业本身,而是来自移动支付的发展。
餐企曾经上市最大的阻碍之一,是财务的混乱,采购、损耗、库存、收银,各个环节上都容易出现问题,使得财务成为一个“黑箱”,虽然餐饮生意的现金流充裕,但财务不透明还是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但线上支付却开创了一种监督成本低、舞弊成本高的财务模式,一举解决了困扰餐企多年的沉珂。
充足的资金也让中国餐企有条件大范围使用中央厨房进行集约化、规范化生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食材的安全性和质量。
可这也使得收纳、厨师等传统职业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窄。
去年,人工智能企业openai发布了一款语言模型gpt-3,gpt-3在45tb的数据下进行了1750亿个参数的深度学习,可以根据人的描述来自动生成代码。
当时,这款模型程序还仅能操作简单代码,但近期根据媒体报道,它甚至已经开始投放在游戏代码编写中。
程序员曾经是无数人眼中的理想职业之一,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甚至被赋予数码世界开荒者的英雄主义情结,如今,也面临着技术上的替代威胁。
诚然,各行各业的金字塔或许很难被替代,但那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人是行业发展中的基石与中坚力量。
b站的这份指南中,年轻人选择新职业,有78%源于兴趣。但长远看,关注新职业的理由,恐怕并不光是美好的。
年轻人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
目前,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社会再培训再教育都还在完善中的大背景下,让年轻人可以放开手脚去尝试甚至开拓新职业,有其必要性。
3
年轻人是否要尝试新职业?
普通人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都会有犹豫,理由不外乎安全感。
年轻人为喜爱买单,但也有现实考量。在从事新职业的担忧中,“收入养不活自己”“工作不稳定”和“保障机制不完善”名列前三甲,分别有77.1%、58.3%和42.6%。
首先,不能不负责任的劝导年轻人从事新职业。
但如果细想,建不建议也没那么重要。这可能也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究竟是先有人去做,它才成为职业?还是先有了这个职业,才有许多人去做呢?
事实上,最终想要、需要尝试的人终归会选择尝试,而没有真实需求的人大概就不会尝试。
但大家对新职业存在一些误解,还是需要讨论的。
我们所说的“新职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市场前景较为开阔的工作。
主播属于此类,对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艺术要求比较高;但区块链记者目前还不能算是,区块链技术本身还在发展完善中,所以目前还只能算在科技记者中。
人们常以新职业具有不确定性作为一种排斥的理由,但早入场的人也常能抓住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发布这份指南的b站和上面的up主,也曾被视为玩物丧志或没有前景的职业。
但随着视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曾有媒体报道,某位知识区up主在2020年视频制作和广告收入为1985.6万,总支出1613.9万,净利润为371.7万。
诚然,很多人会认为,这名up主是业内的佼佼者,但这其实也和其他职业别无二致,都会有分化。
这是常见于舆论场的另一个误解,创业工作本就带有自由职业的属性,up主某种程度上和编剧一样,作品能迅速提升编剧的身价,但同时没有作品,可能很难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
对年轻人尝试新职业构成真正困扰的,其实是相应的保障体系不够充分,以及尝试的代价是否过高。
比如,尝试新职业失败了,重回职场会不会遇到问题?再比如,新经济中有许多对个体保障不完善的问题。
但这,又是另一个,需要我们所有人为之努力的大命题。
(结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