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综合媒体报道:2022年4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召开“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2022年夏季)”,邀请多位金融与环境经济以及碳市场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与讨论,并对外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智库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色金融已经进入了碳中和的绿色金融矩阵发展阶段。本报告已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中新社、新华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银行保险报、环境经济杂志等数十家媒体参加此次报告发布会的报道,全国20万人通过在线直播收看了此次报告发布会。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主编王文主持了开幕式。
马骏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主任、《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学术顾问马骏在线发表了特别致辞和主旨发言。马骏首先对人大重阳牵头编写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的发布表示热烈的祝贺。之后简单介绍了国内绿金最近一年内新的发展,尤其在双碳领域,在五个方面分别取得了巨大成果:分别是绿色债券的标准,信息披露指南、环境和气候的风险分析、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以及g20的转型金融框架和中欧共同牵头的可持续金融共同目录的建立。最后重点强调了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必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未来要逐步采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更多的参与保护生活多样性的项目,要防范由于生物多样性丧失所导致的金融风险。
蓝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项目副主管赵越随后主持了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主编蓝虹发布了报告《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蓝虹向来宾简要介绍了报告内容,她表示,《报告》呈现了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矩阵式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了绿色信贷向碳信贷的聚焦、绿色债券的碳中和债券和国际化发展趋势、esg与碳中和主题融合的新进展、碳市场发展前景,以及绿色保险在碳中和目标下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气候保险与绿色金融其他工具的配合,同时用一些实际案例向大家阐述了绿色科技发展和政策引导对于企业绿色发展的正面影响,气候风险和生物多样性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赵越图片
报告封面
随后人大重阳绿色金融部项目副主管刘锦涛主持了嘉宾演讲环节, 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执行主编殷红、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政策所所长,研究员、首席科学家,《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编委葛察忠 、国家开发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刘勇,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学系主任、副教授、《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编委许光清出席了研讨会。
殷红
殷红在线发表了演讲,她首先全面介绍绿金年度报告的编写过程及其特点,中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进展以及科技赋能对于双碳项目的支撑作用,阐述了转型性金融和绿色金融之间的有序衔接,转型金融如何促进绿色金融的开放和共享,并就工商银行的实践方面,重要资金向绿色项目、绿色债券倾斜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王乃祥
王乃祥向大家介绍北京绿色交易所和绿金委碳金融工作组在环境权益交易、绿色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市场创新,已成为国内主要的碳交易市场之一。北京绿色交易所具有绿色基因,其主要职能可概括为碳定价、碳量化和碳金融。当前,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全力打造“双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并表示,在践行esg理念及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北京绿色交易所将从开展“双碳”能力建设、为企业提供“双碳”管理工具、推进绿色投融资服务三方面发力,为企业强化支撑与服务。
葛察忠
葛察忠表达了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发布的祝贺,感谢主办方人大重阳邀请,随后葛首席阐述了财政政策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财政政策有效促进了”企业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同时也指出了依然存在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执行效率上需要进一步提高,财政投入总量与生态环境治理至今之间仍有很大差距。最后指出未来需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政策何财政补贴政策体系,深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生态环境和绿色金融需要协调推进、共同发力,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其中的引导作用。
刘勇
刘勇简述了中国现状,绿色金融发展必须基于中国双碳背景下去研究,坚持中国特色的双碳之路,遵循习总书记所说,能源发展要先立后破,不可采取碳跃进。指出一是要转变观念,不管化石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只要能达到双碳目的都要充分利用。二是要坚持我们能源安全、能源自主的底线,把能源安全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三是中国碳市场的发展要坚持走市场化和法制化,充分发挥碳交易所的金融属性,慢慢减少减少行政手段对于碳配额的干预。绿色金融要在国家发展、国际局势的背景下,促进绿色科技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的双碳发展之路。
许光清
许光清从气候保险的角度发表了演讲。在介绍了我国实际的气候问题后,她指出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大考验是如何应对气候风险。气候保险做为应对气候风险的重要手段,具有事前预防、分散风险、资金筹集基于市场等优势,但是由于气候风险的特殊性,气候保险又面临难以满足大数法则、道德风险等问题,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和不良适应。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气象站基础设施、测量技术和数据系统,同时应进一步协调好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度,继续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气候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
刘锦涛
2021年是碳中和元年,绿色金融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绿色金融制度、政策和工具,围绕着碳中和目标展开,不仅更加多样化,而且呈现互相联动支持共同发展特色,走上了立体交织综合发展的大道。央行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绿色信贷精准对接碳减排项目。全国碳交易市场全面上线并稳步开展,截至2022年2月17日,碳交易额度超过了80亿元,各种碳交易技术和碳金融衍生产品在发展中完善。碳中和债券成为绿色债券的主流。气候保险和传统的环境责任保险齐头并进。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在项目层面落地实施。与此同时,作为绿色金融重要内容的金融机构环境风险管理,也围绕着气候风险和生物多样性风险的管理展开。绿色金融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为了推进双碳目标,人大重阳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发布《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绿色复苏的契机、困境与出路》《“碳中和”元年与金融业的绿色升级》《“碳中和”中国城市进展报告2021》《纠正运动式“减碳”,来自欧美国家的教训与启示》《冬奥背后的绿色金融力量》等研究报告,举办了一系列“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合作开发“碳中和”智慧监测管理平台等,推出了“碳中和十讲”系列等公益在线直播讲座。今后,人大重阳将继续紧密围绕碳中和和绿色金融,传播与此相关的科学知识,为科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增力添瓦。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来源: www.rdcy.org/index/index/news_cont/id/69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