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10月17日“善哉贤话多”头条号
当前世界面临多种、多重、多层次的挑战:新冠疫情、其它流行病、金融经济危机、地缘冲突等等,而其中有短期挑战,又有中期挑战,还有长期挑战。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文明的永久承继,我们在应对短期(近期)挑战时,不能不重视对未来的中长期挑战做好预判,并做好必要的准备,方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如果说疫情防控是全球面临的近期挑战的话,这场战斗应当处于“已过万重山”的阶段。中国成功抵御了新冠病毒的突然袭击和疯狂进攻,去年的“武汉保卫战”堪称抗疫战中的“长津湖战役”,它的最终胜利,为国际联合抗疫争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经验,让世界在经历了初期的紧张,彷徨和束手无策的一年之后,人们终于从抗疫,到治疫,再到防疫的“三大战疫”中积累了科学的经验,全球已经进入平稳,有序的防疫阶段。
抗疫和防疫,以及尽快实现经济复苏,是中国与世界面临的眼前挑战,是紧迫而片刻都不可松懈的重要挑战。如果不能完胜这个挑战,我们就无法应对后续的更严峻的挑战。
“气候变化”将是我们面临的中期挑战。联合国发出警告和呼吁,未来世界面临气温上升1.5度的重大威胁,它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而且会摧毁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一句话,气候极端变化,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基础。各国都开始给予高度重视。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就是我们的中期挑战。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相应的政策调整,为实现对世界做出的承诺而付诸行动。各个企业闻风而动,争先恐后的投入到“降排”、“减碳”的具体行动之中。可以说,中国政府、中国企业是世界上最认真、最积极、最坚定的《巴黎气候协议》的响应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现在有的人有一种错觉,或者是误解,认为“碳中和”是人类面临的最终、最大的挑战,解决了这个问题,世界就会变得安全而美好。其实,这只是一种略带幼稚的看法,是一厢情愿和单向思维的期盼罢了。
只要自然界存在,它就一定会依照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变化着。人类的意志和技术,或许可以在某个特定时间段,或某个特殊领域“挑战”大自然,但最终还是要遵循大自然提供的条件来发展自己。“碳达峰”和“碳中和”,正是人类屈服于大自然的压力而不得不采取的自我修正和“赎罪”之举,力求达到新的平衡。
可以肯定的是,“碳达峰”和“碳中和”不会是人类面临的最终挑战,未来还有更多、更新、更大的挑战在等待我们去“应战”。
从长期挑战的角度来看,“水”,将是未来人类不得不认真应对的关键挑战。
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信息称,世界上目前有超过20亿人口生活在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和地区。而世界上的水资源中仅有0.5%的水可以饮用。到2050年时,世界上会有50亿人口面临缺水的威胁。
事实上,“水危机”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的人口增长也会给水资源安全和水供应提出巨大挑战。我们说,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同样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水碗”也必须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饭碗”与“水碗”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里面就有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供应侧(水资源充足量)与需求侧(人类活动需求)之间是否能够达到和谐的平衡。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和多变的关系,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难度不亚于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投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要面临“水达峰”和“水饱和”的临界点,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基础需求和发展动力。
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对各类资源的需求和消耗是巨大的。其中水资源的充足和安全,对中华文明持续和经济永续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人类为了满足开车的需要,在发明各种替代能源,解决发电需求,可是还没有足够的投入去研究、生产“可替代水源”。如果能够解决“人造水”的技术的话,将是对人类繁衍生息的最伟大贡献。为了解决粮食可能面临的短缺,不少科学家们在研究、生产“人造肉”,“人造粮”。是否可以期待,我们离“人造水”的距离已经不远了。
“水危机”,应当是我们需要认真应对和思考的长期挑战(之一),中国的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和消费能力,都给“水资源”增加新的压力。中国对水的需求在大幅增加,而水的总量却反向降低,之间的差距,缺口会越来越大。
我们不妨设立专门的机构,就应对未来“水危机”,或“水挑战”,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科学性,可行性研究,提出治理和生产“新水”的方案,造福我们的后代。
“水危机”和“碳危机”是紧密相关的,解决“碳达峰”和“碳中和”,也是为解决“水危机”的基础建设的基础工程。两者,不可或缺。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