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珩 |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国际交流对话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生物多样性保护正成为中非合作的新向度。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发表的《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指出,中非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指出,要继续支持“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和发展,重点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展开科研合作。近年来,中非建立了环境合作中心,促进环境技术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机遇,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气候变化和生物安全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当前正是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的关键时期,中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新兴领域的合作,既能够进一步丰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又可以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助力。
中非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全球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中国与非洲在生物多样性合作方面存在广阔的空间与前景。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南非科学院和欧洲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梅多斯(michael meadows)认为,非洲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物种,中国给非洲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援助。如果管理得当,这些资金和技术不仅可以助力非洲经济发展并改善非洲人民的生活状况,也能极大推动非洲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多样性是非洲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与地区减贫有密切关系,尤其对提高发展中国家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生物多样性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形成维持和支撑地区经济长久发展的生态经济资源。这点在以旅游业和农业为支柱产业的非洲国家尤为明显。如坦桑尼亚萨达尼国家公园在实行红树林采伐禁令后,当地几乎所有阶层都从红树林保护带来的鱼虾捕捞这项长期可持续性产业中获益,从事农业、木炭生产、生态旅游的家庭比例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非洲拥有优渥的自然资源,是全球生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极具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有望给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非洲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陆地生物,超过45000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占世界植物遗传物质的25%,但在全球市场销售的1100种天然药物中,来自非洲的仅有83种,占比不足10%。这充分说明,目前非洲动植物相关产业发展程度较低,经济转化潜力仍待挖掘。
二、生物多样性对于保障非洲和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非洲长期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从生物多样性角度找到解决思路。粮食安全是非洲社会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保障非洲乃至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世界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状况》指出,生物多样性是健康和营养饮食的基础,并且有助于改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力。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使非洲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2020年《全球热点地区报告》指出,在15个迫切需要关注的粮食安全形势恶化“热点地区”中,有10个位于非洲。其中,津巴布韦、南苏丹和萨赫勒中部地区情况最为严重。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则指出,非洲粮食安全的威胁来自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而现代粮食种植的基础技术多源于生物多样性,如杂交水稻、抗虫抗病、授粉育种等均依赖丰富的生态物种系统。保护非洲生物多样性不仅可以直接提高非洲的粮食产量,也可间接减少蝗灾、病虫等生物灾害,对降低非洲农业生产风险、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三、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危机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气候变化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自然原因,生物多样性危机又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危机。研究表明,生物基因与物种水平的改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与水、碳、氮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相互作用的改变,进而影响地区或全球气候。由人类工业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非洲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直观的地区之一。例如,在一些非洲国家,气候变暖导致土地沙化,民众饮水困难。牧区的减少导致牧民被迫迁徙,他们与从事种植业的农民争夺土地,并频繁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此外,20世纪60年代,乍得湖流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哺育近3000万人;到2001年底湖面已不足1500平方公里,湖水面积缩水超过90%。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联合发布的《2019年非洲气候状况》报告指出,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降雨模式改变和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正在威胁非洲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加强非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减缓非洲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
全文详见《当代世界》2021年第11期(纸刊)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