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财经网
任泽平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主要逻辑线索是四个关键词,双周期、稳增长、新基建和软着陆。
第一,关于双周期。简单来讲就是中国和美国出现了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的错位,这是在过去几轮经济周期中非常少见的,这跟双方经济体在抗击疫情、复产复工、应对疫情方面策略的不同所带来的。
第二个是稳增长,站在现在的时点去眺望明年的话,自今年5月份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下行的态势,三季度的经济增速是4.9%,低于经济潜在增长率,应该启动新一轮稳增长。同时,中国经济最近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新的亮点和新旧动能的转换,比如房地产、老基建下滑的背景下,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在疫情期间更是逆势增长,成为拉动生产和投资的主要亮点。
第三个关键词是新基建,建议可以考虑通过定向的降息降准再贷款,加大对新基建、新能源、绿色经济、数字经济、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信用扩张的支持力度,以替代过去对传统基建和房地产的刺激。最近央行出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就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至于扩大消费,建议畅通物流的堵点,降低物流的成本,适当发放消费的补贴,发展线上经济。保供稳价,调节不合理的过高的大宗商品价格,避免上游对下游中小企业成本的挤压。我们要调节收入分配,通过调高扩充提低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这里的主要政策手段包括发展中小企业、推出房产税试点、加大教育支持力度、加大就业再培训等等。
第四个关键词是软着陆。一定要实现房地产的软着陆,避免硬着陆,在坚持房住不炒、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情况下,避免一刀切与钟摆式的调控,加快构建以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房地产税为主的长效机制,推动房地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最后,任泽平提到,中国的老龄化少子化在加速到来,大家都在关注如何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挑战。他建议,可以考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设立三孩生育支持基金,给予生育三孩的家庭现金补贴和个税抵扣,对相关的企业给予税收的优惠,增加普惠式的0-3岁的托育服务供给,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3-6岁的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还包括休假激励、女性就业权益的保障。最终实现生育成本在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担,让更多的年轻人生得起、养得起、敢生。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参加财经的年会,站在岁末年初,展望2022年全球包括中国经济形势,我们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相关的应对。展望新的一年,大家经常讲复杂多变。但是一定有主要的逻辑和线索,要概括的话,我认为未来的主要逻辑线索或者主要矛盾是四个关键词,双周期、稳增长、新基建和软着陆。围绕这四个关键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一些观察。
第一,关于双周期。简单来讲就是中美欧的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可能是错位的,这是我们在观察今年明年经济形势的全球的很重要的特点。大家知道经济总是从衰退到复苏、过热、滞涨,周而复始。
去年一季度,中国发生疫情,在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方面中国在全球是领先,去年的二季度中国经济就开始复苏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是从去年底和今年初,中国经济的复苏领先于美国经济大约三个季度。
带来一个结果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也领先于美国三个季度。我们非常明显地观察到,去年下半年、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我们启动货币政策正常化,甚至在今年上半年我们出现了在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领域的一些信用收紧,这从广义货币量的回落可以广泛监测到。带来的一个影响,5月份进入二三季度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放缓,这是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周期的一个特点。
再来看美国,因为抗击疫情不如中国那么有力,所以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复苏大约是从去年底和今年初开始复苏,滞后于中国大约三个季度。最近我们看到了美国的通胀破6,美国经济的复苏开始从复苏走向过热甚至滞胀的阶段。这个时候美国开始启动他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大约也是滞后中国三个季度。
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甚至开始讨论未来加息的可能,带来了美元的升值,但是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总体是有限的。中国央行也释放信号将以我为主。
简单来讲,就是中国和美国出现了经济周期的错位,我们把它叫双周期,这是在过去几轮经济周期中非常少见的,这跟双方经济体在抗击疫情、复产复工、应对疫情方面策略的不同所带来的。
第二个关于稳增长。大家可以看到最近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下行压力,国务院常务会重新提出要六稳六保,这次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也删除了大水漫灌相关的词汇。
我们也可以看到从一些经济指标,比如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已经有连续七个月的回落。所以说第二个关键词是稳增长,站在现在的时点去眺望明年的话,自今年5月份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下行的态势,三季度的经济增速大约是4.9,主要的原因包括房地产市场销售遇冷,金融信用政策的收紧,就业和消费的低迷以及上游大宗商品成本上涨对下游的挤压,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带来了我们新的经济下行压力。
给大家说一个数据,房地产投资和销售连续七个月回落,金九银十呈现不足,九月份十月份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是-21.7%和-22.6%的下滑,带来了开发商资金链的紧张,也带来了地方大量土地的流拍,意味着未来房地产投资也面临继续下滑的压力。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从去年下半年货币政策正常化,以及今年初我们在房地产的三道红线、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方面所带来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下滑。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在经济下滑的同时,大宗商品价格在前段时间出现了猛烈的上涨,最近出现了一些分化和动荡。10月下旬以来我们的政策加强了调控,动力煤的价格出现了明显调整。
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上午有的嘉宾也做了讨论,我认为它是三方面原因叠加的结果,一个是供求的缺口,第二是供应链的因素,第三是货币的因素。去年美国欧洲这种无上限的qe甚至直升机撒钱必然带来滞后性的通胀上升。
我们观察到中国的cpi和ppi的明显分化。cpi大约只有1点几,ppi高达两位数,最新的ppi数据已经攀升到了13.5%的水平。cpi这种低迷反映了内需的低迷和猪周期的低位运行,ppi因为是全球可贸易品是工业品价格,反映了全球的供求缺口以及前期货币超发的效应。
在看到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我们也看到中国经济最近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新亮点和新旧动能的转化,比如我们看到房地产、老基建下滑的背景下,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在疫情期间更是逆势增长,成为拉动生产和投资的主要亮点。
站在现在的时点往后面看10年、20年,我们可以瞭望一下,未来中国经济房地产、老基建、重化工业的时代正在逐渐落幕,比如房地产,城镇化率已经是63.9%,中国还有2.89亿的农民工,跨省流动的就有1.1亿,加上农民工在农村留守的家属,中国的城镇化率可能已经达到了75%,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普遍是85%左右,中国的城镇化还有最后十来年的时间窗口就会进入尾声。未来中国经济新的时代正在开启,它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新能源、数字经济和新基建。
我这些年一直在呼吁新基建,新基建、新能源和数字经济将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累计超过750万辆。去年销了130多万辆,今年前三季度我们卖了210万辆新能源汽车。按照中汽协的预测,大约中国新能源汽车今年可能会突破300万辆,这都是翻倍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更重要的是中国一年乘用车销售2500万辆,也就是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10%,按照过去的经验发现当工业消费品渗透率超过10%,它的技术、消费习惯、生产质量这时候会进入一个爆发式增长。也就是从10%之前0-10%是漫长的时间,但是从10%到30%到50%这样的渗透率按照过去的工业品规律是快速爆发式的增长。
第三个关键词是新基建。涉及到我们对明年的政策建议,最重要的建议我们认为是新基建。我们认为,未来应该以新基建为主要抓手做好跨周期的调节,新基建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培育中国经济的新经济新产业和新技术,打造新引擎。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基建主要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科技新基建以及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民生新基建。这里还包括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新基建。
所以从四季度到明年,我们建议可以考虑通过定向的降息降准再贷款,加大对新基建、新能源、绿色经济、数字经济、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信用扩张的支持力度,以替代过去对传统基建和房地产的刺激。我们看到最近央行出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就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至于扩大消费,建议畅通物流的堵点,降低物流的成本,适当发放消费的补贴,发展线上经济。保供稳价,调节不合理的过高的大宗商品价格,避免上游对下游中小企业成本的挤压。我们要调节收入分配,通过调高扩充提低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这里的主要政策手段包括发展中小企业、推出房产税试点、加大教育支持力度、加大就业再培训等等。
第四个关键词叫软着陆。我们一定要实现房地产的软着陆,避免硬着陆。在坚持房住不炒、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情况下,避免一刀切与钟摆式的调控,加快构建以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房地产税为主的长效机制,推动房地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什么叫房地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因为过去的房地产调控基本是钟摆式的或者主要是需求侧的,我们过去重抑制需求轻增加供给,重行政手段轻市场手段,带来了每次调控以后房价的再次反弹。采取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就是要在供给和需求侧同时发力,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人口是需求,土地是供给,金融是杠杆,什么是房地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随着人口往都市圈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流入,通过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来实现供求平衡,房价最终是供求的结果,进而实现房地产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最后一个建议,中国的老龄化少子化在加速到来,中国的老龄化在追日本,最近我们看到最新的数据,中国的少子化已经超过了日本。方方面面大家都在关注如何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挑战。我们建议可以考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设立三孩生育支持基金,给予生育三孩的家庭现金补贴和个税抵扣。这在发达国家其实非常普遍,我们做了研究,比如意大利、法国人均每孩每月补贴200-300欧元,相当于人民币两三千。对相关的企业给予税收的优惠,增加普惠式的0-3岁的托育服务供给,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3-6岁的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当然这里还包括休假激励、女性就业权益的保障,这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最终实现生育成本在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担,让更多的年轻人生得起、养得起、敢生。
展望2022年,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