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下午,由《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经济学人经济学国际前沿论坛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2国际合作论坛之分论坛二在线上举行。本场分论坛的主题是协调发展。
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曹光宇助理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潘雪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林博、华中师范大学朱艳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梓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熊婉婷汇报了各自的研究论文。《沈阳工业大学学报》副主编吉海涛为本场分论坛的评论人。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潘雪婷的论文《管“饱”更管“好”:外出务工对农村家庭成员健康饮食的影响》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采用2012、2015和2018年陕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共六个县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外出务工对农村家庭留守人员的食物消费影响,从营养安全和乡村振兴的视角为外出务工和食物消费提供了新的解释。该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外出务工对于农村留守家庭成员的食物消费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外出务工主要是通过收入增加农业生产改善、女性决策权的上升来提升留守家庭成员的食物消费;二是农村外出务工的比重对于各类食物消费均有较高提升,家庭中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数会对留守家庭成员的奶类、蛋类、肉类和水产类有明显的促进效果。同时,外出务工的比重尚未出现拐点现象,即农村家庭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可以继续提高;三是外出务工对留守家庭成员食物消费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不同财富水平的家庭和不同外出务工地点的影响程度均具有差异。就近务工几乎在各类食物消费上均对留守家庭产生正向影响,且影响随务工地点距离而减弱。针对研究得出的结论,作者提出相应的建议:一是在乡村振兴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同时,对于发展较好的家庭可以鼓励其闲置劳动力外出务工;二是本乡或本市等临近地区可以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发展,就近吸纳农村闲置劳动力,助力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和营养改善,引导农村居民走向质量并举、营养健康的食物消费模式。
同样是关注外来务工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林博将问题着力于研究务工人员家庭资产的分配行为特征,以及留守家庭成员对其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其论文题目为《left-behind members and the asset allocation of migrant households》。经过调查,2021年进城务工人员达1.7亿,其中有配偶的家庭占80.2%,并且这一群体有较强的收入能力。2021年进城务工人员的月收入达到4432元,而农民平均月收入仅为1578元。该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释放阻碍务工人员家庭资产配置的因素,提升相应的风险资产配比。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家庭留守成员这一因素是否对进城务工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产生影响,从而提出调整家庭风险投资的建议。该研究呼吁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五个方面的振兴。同时要加强对留守家庭成员的帮扶力度,推进普惠金融,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素养。
华中师范大学的朱艳娇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研究了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作者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西气东输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如何,以及该工程的实施是否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该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显著促进了沿线地区工业企业总产值,在平均意义上增长了约3.87%;西气东输工程在促进沿线非西部地区企业产值增长的同时却抑制了沿线西部地区企业产值增长,沿线西部地区与非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天然气的输送缓解了沿线非西部地区的能源紧缺问题,进而促进了沿线非西部地区洁净燃气高强度和高需求行业企业总产值增长;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也带动了邻省工业企业产出的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研究通过微观实证给出西气东输工程未能实现区域经济收敛的原因,能够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合理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周梓洵汇报了论文《企业结对帮扶与县域利用外资》,其团队整理了上市公司年报中关于扶贫地点、扶贫方式的内容,并将企业扶贫地点信息与县域信息一一对应,构建了一个2013至2018年县域扶贫综合数据集。假设上市公司结对定点帮扶县域有利于培育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研究发现,脱贫攻坚战中企业结对帮扶提升了被帮扶县域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到:企业结对在参与规模上存在规模效应;企业对口帮扶在地点选择上存在本地知识效应和东西互补效应;企业结对帮扶能够提升县域未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该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根据被帮扶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规划开展顶点帮扶工作,使其在拓展自身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业务范围的同时,促进对口县域良性循环,提高社会福利。另一方面,政府应善于引导和动员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加大政策保障和激励,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熊婉婷在研究中发现,有很多文献关注官方发展援助或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对主权贷款的研究却不足。针对这一问题,熊婉婷等人利用世界银行在新冠疫情爆发后所公布的双边主权信贷数据,首次对中国海外贷款的经济影响展开系统性实证研究。该研究探讨了中国信贷影响债务国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助于从债权人差异的角度增进现有研究对债务和增长关系的认识。通过对比中国和其他债权人的差异,展现了中国海外贷款的特有优势,为南南合作框架下的发展融资有效性提供了经验证据。经过分析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一是中国海外贷款显著促进了借款国的经济增长;二是与其他官方债权人相比,中国贷款有效性较高;三是中国贷款通过直接填补融资缺口和间接撬动其他资本的方式缓解债务国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四是中国贷款能够有效促进债务国的资本形成、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工业发展;五是中国贷款不会提高、甚至能够降低借款国的债务风险。这一研究很好地回应了国际舆论中关于中国海外贷款的误解,有助于破除“中国威胁论”,为“一带一路”建设等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促进全球发展方面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副主编吉海涛分别对五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在选题立意、研究逻辑、语言运用、实证处理细节等方面给出了宝贵意见。
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供稿人:李丹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来源: mp.weixin.qq.com/s/?source_url=https://mp.weixin.qq.com/s/ui3d4ahpins6k8fftjynkq&id=10f37d1f0da2a8aa8f0a4489767698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