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玉书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ai专家,本文刊于12月3日新浪专栏。
“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怎么区分?目前存在混用的现象。十几年前就有专家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007年初,有国内自动化领域知名专家向《电气时代》杂志反应,业界在交流时经常会遇到“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因此在该刊2008年第一期,特约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林军对这几个概念进行了专门的梳理(林军,《“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异同及联系》,《电气时代》2008年第1期)。本文基于林军的相关研究,同时综合目前cnki能查到的相关文献,拟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
自动化。根据《自动化(专业)概论》中的定义,所谓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运行。广义地讲,自动化还包括模拟或再现人的智能活动。自动化是美国人s.harde于1936年-1946年前后提出的。早在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埃及和巴比伦就出现了自动计时装置——漏壶,这可以说是人类研制和使用自动装置之始。
数字化。所谓数字化(digitalization),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和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和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在军事方面,从实践层次看(虽然可能文字表述上存在差异),事实上,“数字化建设”是出现在“信息化建设”之前的。这两个不同的称谓,反映着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数字化部队”是建立信息化部队”的基础,“信息化部队”是“数字化部队”发展的必然结果。与非数字信号相比,数字信号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放大时不失真,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等优点。可以说,从数字计算机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已经开始数字化时代了。
信息化。一般而言,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公认“信息化”一词起源于日本。根据cnki相关文献检索,大部分文献认为信息化的思想是1963年1月由日本社会学家梅倬忠夫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中提出的。梅倬忠夫在《信息产业论》首次提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赖茂生、王芳编著:《信息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智能化。智能化(intellectualization)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应当有两方面的含义:含义之一是采用“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信息与问题。含义之二是具有“拟人智能”的特性或功能,例如自适应、自学习、自校正、自协调、自组织、自诊断及自修复等。“智能化”是自动化技术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动向之一,它已经成为工业控制和自动化领域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及新产品的发展趋势和显著标志。但因为智能技术本身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于什么是智能化,目前国内外的争议依然存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涂序彦教授曾撰文论述:“什么是‘智能化’?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公认的、科学的定义。”
总体而言,“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这四个概念,就概念的实际产生过程而言,自动化的概念最早,然后随着计算机的诞生而产生了数字化的概念。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信息化的概念,并且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演进,机器开始朝着接近人类智能的方向发展,因而形成了“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这四个概念的发展,与数字中国建设的历程息息相关。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