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在重要历史节点上召开的全国两会意义非凡、使命特殊。在全国两会期间,围绕“双碳”工作、黑土地保护、人口问题等热门话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伟。
实现“双碳”目标是挑战和机遇并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研究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和认识,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您认为,当前应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李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应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而这种挑战和机遇又必然是巨大的、非常规性的、非传统的,更可能具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特殊发展阶段、特殊发展环境的特殊性。就挑战来说,主要是我国发展任务重、排放总量大、减排中和时间短、国际压力大,还有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运输结构失衡、科技支撑能力偏弱、碳汇条件偏差等短板。就机遇来说,主要是新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能源科技应用已远超从前,支撑绿色产品的市场容量大,不少产品尚未达到历史需求峰值、转型综合成本较低等。
下一步工作应把握好九条路径。一是能源结构转型的路径。这是一条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适的路径,要坚持能源脱碳的大方向,大力发展非碳基能源。二是产业结构转型的路径。这是一条核心、重要、普适的路径,要降低高能耗高排放的“双高产业”规模,还要提高各产业各行业的能效、碳效。三是运输结构转型的路径。这是一条重要而普适的路径,重点要优化运输结构、推动运输低碳化发展。四是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这是一条潜力较大、难度也较大的路径,要划好、管好生态空间,管好、用好生产空间,守好、建好生活空间。五是碳汇系统建设的路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要科学有序增加森林碳汇以及其他各类碳汇。六是碳封存碳利用的路径。这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但是大有希望的路径,要积极开展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等技术应用。七是颠覆性碳科技的路径。目前,一些可望产生根本性变革、颠覆性影响的碳科技不断涌现,虽大多还处在科研初期或产能、产品小试阶段,但对其未来发展,可以说是积极的、可期可盼的。八是贸易结构转型的路径。我们正承受着贸易摩擦和履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贸易结构亟待转型。九是转型低碳绿色生活的路径。这需要作为能源资源消费者的每一个人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环节践行减排方式。
以上九条路径,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差,也不能简单地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业制宜、因事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坚持多路并行,朝着既定目标坚实地迈进。
黑土地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使之永远造福人民。目前,我国黑土地保护现状如何?您对下一步工作有何建议?
李伟:我国黑土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被誉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压舱石”。然而,长期的不合理耕作和高强度利用导致黑土地出现“量减质退”的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有关部委和东北四省(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有关部署,积极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
2021年7月,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按照全国政协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加强黑土地保护”专项民主监督。总的判断是,黑土地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政策制度体系初步确立,黑土地保护工程取得初步成效,黑土地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基本构建,黑土地耕地质量较5年前提升了0.29个等级。但是,目前黑土地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黑土地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黑土地资源退化明显、土壤质量底数不清;黑土地保护政策协同性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统筹;黑土地保护科技支撑不够,集约化和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为此,我们建议:坚持以规划引领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健全黑土地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完善黑土地保护经费支持政策,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科技支撑,加大对黑土地集约化治理扶持力度,强化黑土地保护工作机制和责任落实等。其中,如何统筹处理好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关系、如何统筹把握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集约化开展黑土地保护的关系是一个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下一步,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同时要强化对全国粮食生产的统筹规划部署,努力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另外,要努力实现黑土地保护各责任主体的责、权、利相对均衡,让保护者尽职尽责的同时不能吃亏并争取从中获益。
积极为人口发展问题建言资政
记者: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请问,过去一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围绕人口问题开展了哪些富有特色的协商议政活动?
李伟: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少子化特征逐步凸显,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巨大压力。2021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围绕人口发展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协商议政活动,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体现了人民政协围绕“国之大者”持续履职、竭力建言的责任担当。
关注“一小”,我们召开了以“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及相关措施”为议题的全国政协第一次专家协商会。在党中央新的生育政策出台之前,分别组织委员、专家和有关部委开展深度协商,深入了解分歧,寻求最大公约数,促进形成共识,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新的生育政策出台之后,一方面及时在委员履职平台主题议政群和读书群邀请有关委员宣讲解读政策,组织委员们就推动落实政策开展专题讨论,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另一方面就政策落实落地中的难点问题,开展“一对一”专家协商,就“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召开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以多种形式组织委员和专家,研究提出务实举措,最大范围集思广益、汇聚智慧。
关注“一老”,我们承办了全国政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专题协商会。采用“分组讨论+全体会议”形式,组织委员、专家、养老领域实际工作者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建议,涉及养老保障、养老服务、老年健康、医养结合、银发经济以及生育支持等多个方面,提高协商广度和深度。联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以“发展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主题,与日本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交流,全面了解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最新发展动向。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开展对外交往的一次创新实践,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开展对外交流、拓展调查研究方式、提升协商议政质量,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今年,我们将更加关注人口发展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议政建言,积极监督、促进落实,宣传政策、凝聚共识,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