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2 12:45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经济体通胀指标表现出上行态势。2021年4月末,wti原油期货价格、lme铜期货价格和crb大宗商品现货价格综合指数分别同比上涨187%、89%和51%。3月份美国cpi、欧元区hicp分别同比上涨2.6%和1.3%,涨幅较上年低点扩大2.5个和1.6个百分点,已高于或持平于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12月水平,相关通胀预期指标也有不同程度走高。此外,3月份俄罗斯、巴西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涨幅分别超过5%和6%。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主要推动因素有三:一是主要经济体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市场普遍预期总需求将趋于旺盛;二是境外疫情明显反弹,供给端仍存在制约因素,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复苏进度阶段性快于供给恢复;三是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通胀中枢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延续温和抬升走势。对我国而言,国外通胀走高的输入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叠加去年低基数的影响,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阶段性推高我国ppi涨幅。我国是大宗商品主要进口国,从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看,影响ppi的主要是原油、铁矿石和铜,其中原油的下游产业链较长,还会影响化工品等价格,对ppi影响最大。对于年内ppi阶段性上行,宜历史、客观地看待:一是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低基数”下的“高读数”。2020年受疫情冲击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探影响,我国ppi有7个月处于-2%下方,2020年5月触及低点-3.7%,因此今年ppi走势受到较大的低基数“镜像影响”(图6)。两年平均来看,预计2020-2021年ppi年均涨幅仍会处于合理区间。二是历史上看ppi指标本身波动就相对较大,在数月内阶段性下探或冲高的现象并不鲜见。过去二十年间,我国月度ppi同比涨幅的均值约为1.2%,标准差则达到4.2个百分点。ppi波动较大在全球也都是普遍现象。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阶段性供求“错位”的表现,若未来全球疫情能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新兴经济体生产供应能力恢复正常,则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可能放缓。总的看,待基数效应逐步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恢复后,ppi有望趋稳。具体到对我国消费者物价的影响上,近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加之国内生猪供给已基本恢复,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降,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农产品自给率总体较高,初步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事实上,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若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性通胀。综合研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我国在去年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当然,需对大宗商品涨价给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
来源:
0
阅读:161517 | 评论:0 | 标签:自媒体
想收藏或者和大家分享这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