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眼里有光!”这些年轻人演绎当代求学故事-尊龙体育官网

汇集中国顶级高端智库研究成果,一站阅读中国智库优秀文章

“下乡”“眼里有光!”这些年轻人演绎当代求学故事

2023-05-10 17:40

文|林沣文 

5月4日青年节这一天,在北京通州区的西槐庄村,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生张晓恬、张岩林正在整理菜地,为“共享菜园”做最后准备。

这是张岩林与张晓恬首次尝试的一门“生意”——吸引城里人来村租“菜园”,可从提供的“菜单”中选种五六种家常果蔬,收获后归自己所有。

他们计划用一亩地打造20个“共享菜园”。这亩地已经历蚯蚓粪培肥,还配备了全程监控。

“将这些菜园租出去,产值就能翻一倍不止,一亩达到10万元。”科技小院将为菜园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尤其是提升果蔬营养价值的富硒技术。

西槐庄村总共100余户人家,过去产业单一,只种植萝卜这样一种传统作物,曾是集体经济薄弱村。2021年春天,吴林静、宁国法两位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生“进村读研”,建起了一个科技小院。

“看天看地看庄稼,看山看水看人家。”科技小院,这个落在田间地头的工作室,其工作就是“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这些“自找苦吃”的农大学子,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科技小院。他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在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书写着当代中国农业青年的五四故事。

1
985高校学生,下乡


来到西槐庄村科技小院的第一天,一场农活下来,吴林静漂亮的美甲多处劈裂。她索性摘掉了亮晶晶的甲片。

“平时在学校里,我们以为熊蜂授粉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了,到了农村才发现不是这样,很多农产区的种植技术还没有更新迭代。”小组成员宁国法表示,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决定改良和引进相结合,双管齐下。

依靠科技小院,他们运用水肥一体化、熊蜂授粉等先进技术,引进樱桃番茄、水果黄瓜、甜糯玉米等优势品种,当年帮助该村实现集体收入33万元。

“一开始没有想过自己能给村里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村庄经济改善后,设施也优化了,现在还建了一些公园,村民也有了休闲娱乐的地方。”吴林静感慨。

吴林静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比她小一级的师弟张岩林、师妹张晓恬接替了她在西槐庄的工作。去年,他们再接再厉,将村集体收入提升至70万元。

今年,他们负责的土地从之前的20亩拓展到了150多亩,并尝试发展“共享菜园”。

张晓恬与她收获的萝卜。科技小院学生供图

不止吴林静、张岩林、张晓恬……还有更多年轻人活跃在全国的科技小院。

“我们这届就有50多人。大家研一集中学习理论,研二就会根据研究方向被分配到全国各地的科技小院,一年半后再返校。”

张晓恬介绍,她的同学们,有的正在江西种植橙子,有的则在四川研究火龙果,从东三省到云贵高原,从上海崇明到海南三亚。而且,该专业的招生人数从2021年的50人、2022年的60人,增加到今年的100多人。

2
三个月,眼里有光


“团队的老师主要从事基础研究,每个老师平均每年能发5篇sci。团队20个人,一年能发100多篇文章。可是,发的这些文章农民也读不懂,我们能不能做点更有用的?能不能到生产一线,根据农民农村农业生产需求来做科技创新?能不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来培养新人?”

科技小院的成立源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环资学院教授张福锁的一次灵光闪现式的自我拷问。

2009年,张福锁带领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河北曲周县白寨乡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扎根土地,服务农民,赋能农业。

农民天不亮就拿着被虫子咬了的麦子,把他们从被窝里叫起来问怎么回事;晚上,村民们聚集到小院,一会讨论他们的庄稼,一会说说自家孩子的学习情况。小院成了农民聚会的地方。老师同学们白天下地指导生产、做田间试验,晚上和农闲时做农民培训,传播知识。

村民们高兴地把这个小院称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

“这个名字,最先也是农民叫起来的,我们觉得很好,就用上了。”张福锁说。

在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院士看来,科技小院实现了“四拆四建”:拆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之间的墙,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墙,教和学之间的墙;建了高效对接乡村的桥,师生深入基层的桥,人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桥,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桥。

目前全国已建设475个科技小院,共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6000余场,受益农民100万人次,技术辐射面积800多万亩。自2019年至今,已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2000余名教师和研究生扎根乡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累计撰写日志8万余篇。

都道三农“苦”,谁解其中味。

“实际上把学生放到农村后,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这‘烂地方’,怎么在这生活,会想要逃跑,但是他又不能逃。所以斗争之后,学生开始学着克服困难,干很多在家里和学校不会干的事,比如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还要学着和农民打交道,让农民信任、喜欢,不然你这工作没法干。慢慢地,学生学会了表达,学会了跟人打交道,尤其是训练了自己的吃苦能力。”在张福锁看来,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驻扎农村两个月左右,就会发生明显变化,眼睛开始发光了。

这束光里有东西。“我想就是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张福锁说。

吴林静记得,一开始大家还挺精致,刚进村时还防晒,但很快就发现,凉快最重要;再过一段时间,凉快也不重要了,能待下去不被嘲笑就行;最后明白了,最重要的是要与农民相敬为师,增长智慧,扎根天地间,短期内为当地农民、农业发展做出自身贡献,长期来看积蓄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坚力量。

下个月即将毕业,吴林静希望未来能找一份工作,继续为三农事业服务。

张晓恬(左)、张岩林(右)与西槐庄村委会工作人员(中)一起收获萝卜。科技小院学生供图

张福锁课题组2022年对科技小院472个入驻学生的调研数据显示,入驻科技小院后,79.5%的学生反映自身社交能力提高比较大或非常大,69.3%的学生反映自身科研能力提高比较大或非常大,83.2%的学生反映自身综合能力提高比较大或非常大。

3
中国三农,青年力量


2016年,《自然》发表了研究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

2009年至今,科技小院不断进化升级。

1.0版本: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2.0版本: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产业兴农;

3.0版本:搭建起政、产、学、研、用彼此沟通互融的开放平台,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

去年,科技小院项目再度升级。中国农业大学与互联网平台拼多多积极合作,首次以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的形式推出“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为年轻的技术工作者们搭建平台,交流、比拼科研、产业相关创新成果。

该赛事针对三农一线比较集中的问题设置了“科技创新类、应用创新类、产业创新类”三类参赛项目,鼓励研究生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农村需求、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首届比赛,全国30支高校农研战队同场竞技。其中,6支队伍获得特等奖,9支获得一等奖。西槐庄村科技小院项目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这次比赛,对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国家行动,以及研究生的个人成长成才,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担任赛事专家委员会主任的张福锁在大赛开幕式上介绍。

5月3日中午,张福锁和北京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在田地里,一起交流如何发展乡村林下经济。

张福锁表示,科技小院在培养学生甚至是老师方面,确实做了很多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后续更有干劲儿了,一方面将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理念,大力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不断在农业科技核心关键创新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另一方面不断加大爱农兴农新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力度,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福锁说。

(资讯)


来源:
0

阅读:499325 | 评论:0 | 标签:自媒体

想收藏或者和大家分享这篇好文章→

““下乡”“眼里有光!”这些年轻人演绎当代求学故事”共有0条留言

发表评论

姓名:

邮箱:

网址:

验证码:

公告

收集世界领先的智库成果和文章,为国家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推荐智库网站请在 关于 页面留言

标签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