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为什么对中国我们应该保持乐观
资本市场两种常用宏观研究范式的问题。一种是“需求经济学”,“投资 消费 进出口”,或是“政府需求 私人部门需求”,层层拆分,然后加总,需求加速扩张则看多、反之则空。这一类方法近年来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与市场的相关性越来越低,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买方产生一个印象——“宏观不重要”。另一种是“制度经济学”——基于对诸如“有形之手vs无形之手”、“开放vs封闭”等问题的好恶,然后得出对宏观悲观或乐观的理由,进而形成对市场的看法。这一方法近年来所面临的问题,是过度的趋势外推而导致“买在顶部”或“割在底部”。
1. 宏观研究的主线是找到当前问题的核心矛盾,并发现核心矛盾的新变化
2. 写代码具体能够给宏观研究提供什么帮助
从今年的宏观经济和市场来看,俄乌局势、联储加息、疫情反复等事件都带来经济和市场的短期扰动。但从更加长期的逻辑主线来看,“全年经济下台阶 政策刺激不搞大水漫灌 货币政策保持宽松”,我们在2022年度策略里面将这种宏观环境称为新“新常态”,回头来看确实也是贯穿今年全年的宏观和市场主线。
1. 为什么关注海外宏观?三个关键词:外需、外资、地缘政治
2. for海外宏观入门:基于对中国的理解,如何快速读懂美国
2017年入行以来,我一直专注于海外宏观研究。2018年中美摩擦、2019年联储的提前放水、2020年美元流动性危机、2021年迄今全球通胀、2022年俄乌冲突——入行后的每一年,可以说全球宏观都是浓墨重彩的。
我们的研究不仅要“多面开花”——不只看美国、也看欧洲、日本、东南亚、俄罗斯、乌克兰等等;也要“博古通今”——我们花费了相当时间反复重读了1970年代的大通胀、1980年代的美日竞争、大萧条乃至一战前的历史。“大通胀”、“衰退”这些耳熟能详但其实距离现实周期有些久远的词汇重回历史舞台,叠加地缘政治的风起云涌,让我们和市场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思维碰撞。
来源: